敬悼兩位法師

468

慈靄的了知法師

2017年已過一半,對有兩位大德往生,甚為惋惜,這分別是東普陀寺的了知法師和鹿野苑的超塵老法師。

了知法師是廣東恩平人,1947年來港。那時正值內戰,無論僧尼或是尋常百姓,只要有能力的都想逃到香港避戰,而東普陀寺的茂峰法師感念災民遍野,胞歷悽愴,因而大開方便,接引僧俗難民,來者不拒,了知法師也在這種背景下來到東普陀寺,翌年依止茂公出家,法號了知,字聖慈,這時剛好二十歲。

靄亭法師

467

靄亭法師

最近,東蓮覺苑獲評為香港法定古蹟,是繼北區的長山古寺以外,第二項獲官方認可及法例保護的佛教古蹟。東蓮覺苑在香港佛教有特殊的意義,但它的成立和初期發展,其實是靄亭法師在幕後所推動的。

靄亭法師生於晚清光緒十九年(1893),祖籍江蘇泰縣。母難產,自幼由父兄教養,惜青年時父亦往生,有感世事無常,毅然出家,法號靄亭。1913年受具足戒,並在師父指導下接受佛法和世俗教育,成績名列前茅。翌年,華嚴宗泰斗月霞法師在上海哈同花園創立華嚴大學,靄亭法師師徒兩人就自薦入讀,並獲取錄。可惜兩個月後而終結,月霞法師率領徒眾到杭州潮音寺繼續學業,此後數年跟隨月公專習華嚴,並得器重,委為副講,開展弘法事業,先後到焦山、鎮江及南京供職。

香港回歸祈福大會

466

香港回歸祈福大會盛況

因為歷史的因素,香港島及九龍半島先後割讓予英國,作為遠東地區的殖民地。後來,港府又因應發展需要,再於1898年向清政府租借新界及周邊二百六十多個海島。由於英式合約習慣以九十九年為期,如締約雙方同意,日後可再續約九十九次,變相是永久佔有了。

香港的太虛大師 遺蹟與文物

在二戰以前,太虛大師五度來港,無論是直接弘法,或是訪問參觀,他的一言一行固然是本地弟子皈敬學習的方向。他與僧俗大德的酬唱交往,也是信徒津津樂道的佳話。儘管大師留港的日子不多,但在他的強大聲譽與號召下,凡有興辦佛法事業的指示,紳商居士必定積極響應護持。因此在港也留下不少事業痕迹與文物,至今仍可懷緬。

1935年底,太虛大師最後一次來港,認識了創立不久的東普陀寺住持茂峰法師和寶蓮禪寺的年輕方丈筏可法師,彼此交換弘法意見,甚為友善。大師更即席揮筆,書寫「說法如筏喻,可登彼岸山」聯句贈予筏可和尚。現今,聯句仍懸掛在寶蓮寺齋堂筏公紀念堂內,可能是本港唯一公開展示大師真跡的墨寶,相當珍貴。與此同時,大師應邀在東普陀寺演講〈在東普陀同成了觀音菩薩〉,當時即出示一幀年前在杭州靈隱寺與蔣中正委員長的合照,並親筆簽題贈予茂峰法師(當時的文化界流行互贈個人近照作禮物),現時藏於寺內的紀念館內,可供參觀。

太虛大師與香港

站在現代中國佛教史來講,太虛大師被公認為最重要的佛教領袖,他的言行對佛教界、國家社會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大師為了振興當時衰微的佛教情況四出奔波、演講弘法、培育後進,期間多次來港弘法,激勵本地信徒推動佛法事業,稱他為現代香港佛教的幕後推手,實不為過。

太虛大師生於1889年,浙江崇德人。自幼由外祖母養育,十六歲出家,法號唯心,再由師祖起名「太虛」。大師先後到寧波跟隨禪宗大德,外號八指頭陀的寄禪法師,以及到南京的祇洹精舍,跟從「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文會居士研習佛學。那個時代,正值革命情緒高漲時期,不少佛教信徒如華山法師、棲雲法師、陳靜濤、鄧爾雅等亦是倡導革命的中堅份子,大師時與他們往來談論國家大事,也激發他對改革佛教弊病的決心。後來更成立「中華佛教總會」,提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的理念,卻引起保守僧侶的反對,大師有感改革困難,決意閉關自修。

1915年,中央政府公布《管理寺廟條例》,變相延續清末的「廟產興學」政策,地方政府可隨時取締寺院和沒收寺產,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寺院均受牽連,才漸漸意識到佛教內部確有改革的需要。直到1918年,太虛大師經過幾年的靜修,認為內外條件均已成熟,決定出關開展佛教改革運動,先後創辦多種佛教雜誌(如《海潮音》等)和不同系統的佛教學院(如漢藏教理院、巴利三藏院等),自己也四出參訪演說,宣揚振興佛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