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勝陀羅尼經幢

461

志蓮淨苑的尊勝咒經幢

志蓮淨苑彌勒殿前樓梯兩邊豎立了兩座白色石柱,形狀高窄,柱身刻有經文佛像,似塔非塔,其實正式名稱叫作經幢。該石幢高約三米,柱身呈八角形,左邊一座刻有碑記:「佛頂尊勝陀羅尼者,一切如來秘密之藏,書之幢上,麾導群生,善滅三塗。唐儀鳳元年,罽賓僧佛陀波利來清涼山禮謁聖者曼殊室利,遇老翁稱彼將此經來流傳漢土,遍奉眾聖,廣利群生,拯濟幽冥,報諸佛恩。」其後刻鐫梵文尊勝陀羅尼全咒,故稱為「尊勝幢」。

珍貴的觀音碑刻

460

青山禪院楊枝觀音拓片

公元一世紀,印度興起大乘運動,信徒藉朝禮聖蹟、建造佛像來追憶佛菩薩的功德,表達皈敬追隨的志向。由於佛陀授記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有深厚緣分,漸漸成為大乘佛教的核心代表,廣受西域、漢土和日韓信徒的崇敬,佛弟子和文人雅士也喜歡繪畫建造觀音菩薩的畫像。

兩齣《觀世音》電影

觀世音菩薩是家傳戶曉的佛教人物,無論是否佛教信徒,都不會陌生。從敦煌壁畫和日本所存的唐代佛像得見,觀世音菩薩體形壯健,束有小鬚,明顯是青年男子的造型,藉此表現菩薩以青俊容貌,便捷身軀來接引眾生。後來,佛教漢化過程中滲入各種傳說和地方文化,加上觀音菩薩「隨緣示現、尋聲救苦、大慈大悲」的本願,如母親般護佑眾生。而唐代中期國力漸衰,戰亂持續百餘年,飽受苦難的民眾藉着禮拜女性形態的觀音菩薩,從而得到「回到母親懷抱」的那種安全感。

由於眾生對母性安全感有必然的依賴,就歷史觀察得知,社會艱苦不安的時候,就是觀音信仰興盛擴張的因緣。例如盂蘭或水陸法會時,孤魂爭衣搶食,觀音化身「面燃大士」維持冥界秩序;社會經濟不佳時特別流行「觀音借庫」等等,證明觀音菩薩是救苦救難,安定祥和的心靈象徵。

三十年代,中國經濟起飛,卻是戰雲密布,社會氣氛凝重。到中日戰事爆發,許多政商文理人士避居香港,部分信仰佛教的演藝者鑒於戰火摧殘生靈,特別成立三寶電影公司,專門製作以佛教為題材的電影,向中港社會宣揚祥和訊息。有感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難救苦」的精神最為應機,首選為開拍題材,於是編成《觀音得道》一片。

陳靜濤居士

458

筏可和尚與陳靜濤

過去,本地佛教有幾位重要的居士,他們在戰前已致力推動弘法及社會福利,更於艱難時期衛護僧侶,保存道場,可說是香港佛教的重要奠基者,其中一位就是陳靜濤居士。

陳居士,字靜菴,生於光緒九年(1883),祖籍廣東南海。早歲修讀商學,本港經營電子業務,頗有成就。商業以外又響應孫中山先生號召,支持革命,乃黨國元老。

度輪法師在港弘法

457

1959年度輪法師與弟子文果蜜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喜歡逛墳場和研究墓誌銘,不會很「大吉利是」嗎?其實墳墓是人生最後歸宿,而墓誌銘就是我們寄居塵世的「總成績表」,本身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再者,對於佛弟子來說,生死是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回應的重要課題。既然死亡是必然的事實,所謂「他朝君體也相同」,那麼躺在墓內的前輩,只不過是先走一步的老朋友,自然沒什麼「大吉利是」了。所以說,只要配合適當指引和守則,逛墳場其實是立體的生死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