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松露雜菌意大利粉 配照燒素魷魚

在餐廳吃到的意粉,大多含高飽和脂肪,一般被視為不 太健康的食物。Ken 這款意粉的材料選配恰到好處,兼顧味道與健康,使用較少的忌廉給人較清爽感覺。而學會煮黑松露意粉,便不用到高級餐廳品嘗了。處理雜菌常見的一個問題是烹調時會出水。Ken 分享道,菌類不宜用水清洗,此外,煎雜菌的時候也只須均攤在鑊中便可,不宜兜抄。

 

照燒素魷魚

材料 ︰

小杏鮑菇 2 條

調味料 ︰

黑胡椒碎 適量

橄欖油 適量

蔬菜精華 適量

糖 2 茶匙

醬油 2 湯匙

做法︰

吃素的煩惱

你好, 最近重看一本教人吃得心安理得的書,達文西的一句話令我覺得很震撼 ——「不要把我們的身體成為其他動物的墳墓」。這使我立心成為素食者,但要一時一刻並非易事,我以前每月初一十五茹素,現改為每月吃十日素我希望一步步來,但我得不到家人支持,認為不健康,丈夫亦覺麻煩。我怎樣好?

另外,我只可做到疍奶素食,並非全齋,那可以嗎?

健康素食是現今的社會潮流,只要你以健康作理由,且家人早已習慣了你初一、十五茹素,現在改十齋日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負責煮食只要日常葷素餸菜的分量處理得宜,不為家人帶來不便,彼此能各取所需,他們應該不會反對的。若家人負責煮食,只要你不太刻意或要求太多,不嫌單調也不追求烹調美味,有簡單的素菜便向家人表示謝意與感恩,只要你的態度良好,家人應該會尊重你的飲食習慣的。

持蛋奶素或全素是個人的發心,沒有硬性規定,但既然你只吃十齋日,每月尚有廿天可吃葷食及其他食物,建議在十齋日應可要求自己吃全素食品。

夢窗禪師的忍辱

夢窗禪師有一次搭船渡河,當船剛離岸不久,有一位帶着佩刀,拿着長鞭的將軍,向船家大叫:「等一等,船夫,我也要渡河!」

全船的人異口同聲地說:「船已經開了,不要再回頭了。」

船夫也大聲回答道:「你等下一班船吧!」

這個時候,夢窗禪師就說:「船家,船離岸不遠,就行一個方便,回去接他吧!」船夫見到這位出家人,道貌岸然,長相慈悲,於是聽從他的提議,將船開回頭。

將軍上船後,剛好站在夢窗禪師身旁。他餘怒未息,手拿着鞭,抽打了夢窗禪師的頭一下,跟着就大聲地說:「和尚,你走開!我要坐在這裏。」只見一鞭抽打在頭上,頓時鮮血冒出,禪師不發一言,立刻站起來,把位讓給這位將軍。

大家看到這將軍那麼凶惡,都十分害怕,敢怒而不敢言。其中有幾位竊竊私語地說:「你看,和尚這麼好心,勸船夫回岸接他,還要讓他打一頓,真是好心沒有好報。」這個將軍聽到之後,才知道這位和尚是剛才勸船夫回頭接他的人。

慈悲與智慧

一位公司主管在學佛之後,知道對待別人必須要有慈悲心,工作時也學習不要斤斤計較,所以就常常主動幫忙同事,過了一段時間,她發覺大家都把做不完的工作交給她,然後準時下班,而她自己卻要時常加班到很晚。另一個部門的主管告訴 她:「對別人寬鬆就是難為自己。」於是她便萌生放棄對同事慈悲的念頭,但還是來問我的意見。

我告訴她,首先要弄清楚「幫忙」的意義,例如要真的幫忙一些貧窮的人,是不斷供應他們生活所需,還是教導他們自力更生?所以「慈悲」是必須的,但也要同時有「智慧」才行。

幫忙同事時,要教導他們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方法,這才是智慧。因為幫他們做,反而會讓他們失去成長和進步的機 會,所以不幫忙做絕對不是計較。慈悲應該用在理解他們的難處,以及幫他們找到較有效完成的方法,而不是把他們的工作 攬在自己身上。而另一位主管「對別人寬鬆就是難為自己」這種說法,就是站在利益的角度上考量,反而有點計較了。

慈悲是快樂之本,沒有慈悲心的人不 可能快樂。對眾生慈悲是必須的,但也不能忽略對自己慈悲,當然也不能縱容,否則就是有慈悲、沒智慧了。

顛倒

「你整天在打機,已打了十幾小時,你太沉迷了。」

「不! 我這不是沉迷,你才是沉迷哩。」

「我? 我怎會沉迷? 我沉迷什麼?」

「你沉迷宗教。」

「吓 …… 沉迷宗教?!… 我 … 我 … 我這叫精進。」

「我才是精進!」

「你怎精進? 你精進什麼?」

「我精進打機! 比我的同學更精進!」

......

「你們這些年輕人,整天朝思暮想,應該將重點放在眼前,活在當下。」

「我最活在當下,最能體現活在當下的精髓,比任何人都活在當下!」

「什麼? 你整天對着電腦、分分秒秒在覆 Whats App 、又將每一事寫 上 Facebook 報告行程 … 還說活在當下?」

「我們一有 Whats App 到『叮咚』就馬上回覆,這就是活在當下;我們分分秒秒報告行程,當然更是報告行程的表現啦;我們同時間看電視、打機、講電話、覆 Whats App,同一時間做幾件事,這才是活在當下的最高體現!好了,別阻着我活在當下!」

「…………」

巴金仁波切 大悲心除眾苦

2013 年 11 月 21 日,

《 温暖人間 》採訪隊遠赴海拔 3,700 多米的青海囊謙,

參與一個非常盛大殊勝的祈願世界和平法會,

八千多位僧人和二十多萬民眾從各地趕來參加,場面震撼。

這個法會的發起人是公雅寺的巴金仁波切。

我們難得機會,在藍天白雲的高山雪域,專訪巴金仁波切。

 

巴金仁波切簡史

1968 年仁波切出生於青海囊謙的長西村,一條離大法會約五公里遠的小村落,有趣的是仁波切的出生月日已無從確考,就連他媽媽也忘記了。

家中兄弟姐妹共九人,其中五個出家,他排行第二。父親經營小本生意,是個大善人。母親對父親永遠千依百順,支持丈夫任何決定,夫妻倆的「感情特別好」。

觀 不只是一個學術名詞

有沒有想過,

除了用眼睛看東西,

還可以用心去看。

很抽象?

一點都不。

我們的心無時無刻都在看,

做法就像光場相機一樣,

先拍照後對焦,

捕捉了現場的所有的光學訊息,

事後回來才慢慢重看,

喜歡怎樣對焦都可以。

我們的心做法更是廣大神通,

現場的一舉一動,

大大小小明明暗暗,

都一拼收入心簾。

沒有任何對焦行動,

不會像眼睛一樣顧得前來又走失了後,

看得近來又錯失了遠。

當然,

你要「讀」出心記錄的任何資料,

就要學習內置的讀像器,

我們真的有這個內置功能嗎?

有!那叫「觀」,

是啊!

就是你們常說的止後起觀的「觀」。

不賣關子的話,

就是無邊無際的想像力。

只是,

我說的不是定中起觀,

而是在日常生活隨時起觀!

很容易,

告訴你一個心咒:

「有可能」!

灌溉心中的種子

在同一片土地上,假如我們種下蜜瓜的種子,配合陽光,然後作出適當的灌溉、施肥,一段時間之後,便可以有蜜瓜的收成。同樣道理,如果我們種下的是苦瓜的種子,收成的便是苦瓜,這是很簡單的因果原理。

雖然每一粒種子都有機會長成果實,但還需要泥土、陽光、雨水和養分,假如那粒種子掉在石頭或者沙地上,就算有陽光和雨 水,還是結不了果,這就是有因還要有緣,最後才能結果的道理。

然則掉在石頭或者沙地上的種子,是否永遠都不能結成果實呢?其實又不一定,只要有風把它吹到適當的環境中,還是有機 會結果的。當然如果遇上有人用心的灌溉施肥,收成的機會就更加大了。因此千萬不要說自己業障重而不能修行,問題是自己肯不肯努力耕耘而已。

每個人的心田中都同時有善和惡的種子,善的種子包括慈、悲、喜、捨;惡的種 子則是貪、嗔、癡、慢、疑等等。如果我們時常留心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去灌溉心中不好的種子,而只灌溉好的種子,必定會生活得安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