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先驅 西貢建淨土 區紀復

我在台灣花蓮住,對着海,那裏猶如天堂。
但來到香港,看到大廈越來越高,
街道十分狹窄,空氣極不流通,這裏就像地獄。
我來這裏前,又看到旺角的商店擠滿人,
他們在「地獄」做什麼?
他們買的那些東西,對我毫無吸引力,送給我也不要。
但我不介意由天堂過來地獄,我想為大家帶來天堂的快樂。

——區紀復於Club O(綠色生活教育基金)的講座


在西貢碼頭上小船,約15分鐘行程就抵達了小島鹽田梓。這個具有3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一度人煙罕見,近年來,隨着村民發起保育及向外推廣村落風貌,周末多了遊客上小島。去年,遊客之中多了到這裏體驗簡樸生活的城裏人。他們的目的地是簡樸生活實踐者和提倡者,人稱「區大哥」的區紀復先生,在香港推廣簡樸生活的根據地——鹽光淨土。

 

向老闆洗腦

開示:阿姜布拉姆
   (Ajahn Brahm)
時間:2013年2月26日
地點:荃灣弘法精舍 

 

本篇講座節錄阿姜布拉姆法師去年在弘法精舍的演講,法師以輕鬆幽默見稱,
他用生動的譬喻來描述,什麼使得我們人生變得沉重。
他更以鬼馬的對比形容煩惱,說明我們不應該執取那些煩惱。
同時,法師簡單且有效地提供解決煩惱的方法。

 


380

阿姜布拉姆簡介

衍藏法師 藝員變法師 學佛解心寃

當了二十年電視藝員,出了家二十年,
衍藏法師(俗名莊文清)首度開腔說自己的往事。
往事並不如煙!它是烏雲蓋日,它是雷暴電擊,
而最終,雲霧盡散,陽光普照心田。

 

文靜低調的衍藏法師(莊文清),橫看豎看都不像是當藝員的品性,偏偏她畢生只打過一份工,就是演戲!任職無綫電視二十年,直至出家才解約引退。

說起入行的因緣,原來有段古。「小時候媽媽帶我看相,相士說我會吃十方飯。媽媽就以為我應該做戲子。1971年我中學畢業,無綫電視第一期藝員訓練班招生,媽媽就要我投考。」

孝順的文清,乖乖成為藝訓班第一期學員,「電視台的人很斯文,訓練班的導師人才濟濟,包括鍾景輝、劉芳剛、陳有后、葉惠康、毛妹等,教導我們戲劇理論、聲樂、舞蹈等,是全方位的訓練,很嚴格,我記得當時還要練一字馬,人人都要下苦功。」

極樂 vs 極之不快樂

我曾被邀請到台灣一個「彌陀村」開示。

「彌陀村」是兩幢十多層樓高的建築物,那裏是修淨土法門的佛弟子聚居的地方,二樓改為很大的念佛堂,大家在那裏早課、晚課和念佛共修。住在這裏的人很有道心,求生淨土的信念很強,大家互愛、互勉,看得出他們法喜充滿。

我問:「如果有人往生了,怎麼辦?」

他們說:「念佛堂隔壁有一房間,遺體就放在那裏,助念時移到念佛堂,七日後在這裏大殮,村裏的人都來相送。」

我很懷疑,那個房只有普通的冷氣,遺體放在那裏可以嗎?怎能保持七天呢?不過轉念又想,彌陀村已運作幾年了,如果有問題亦應早已發現和解決。開示完畢,在回寺院途中,我向車上的人提出上述疑問,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爭着說:「念佛人身體是不會臭的!」

順其自然,並非消極

順其自然,是否不積極?

順其自然,是一種處事心態,「順其自然」的正確解讀應是積極而不消極的。例如:有人失戀了,嘗試挽留仍不成功,檢討後知道勉強也沒用,這時候就應該順其自然,接受分手的事實,令自己放下,人也會舒服一點。又例如:待業者已經積極找工,但仍找不到,這時不要氣餒或意志消沉,應順其自然,一面繼續尋找合適的工作,一面選擇一些學習課程或活動,以裝備自己,增強將來的就業能力,亦可積極參與義務工作,保持煥發的工作熱誠與幹勁,能如是,身心自在,靜待機緣。

人工受孕失敗是否殺生?

如果人工受孕多次失敗,算不算殺生?因不正常懷孕而要流產,算不算殺生?這些夫婦可以做些什麼?

因不知人工受孕的程序,也不知是否已有生命形成,所以不便妄下定論;但因為人工受孕的夫婦及醫生都是希望成功的,所以即使受孕失敗應該也不是有心傷殺生命的吧!

你所謂的「不正常懷孕」不知是否指胎兒本身有問題,根本不能存活生命而需要流產?或只是因其不能正常健康成長而選擇流產結束小生命?若屬前者,即使不流產胎兒也會死亡,這種情況父母是沒有選擇的無奈,也沒有傷殺生命的心,後者雖然也是無奈,但卻仍是有選擇下的傷殺小生命。兩者即使同屬殺生,但在心念及果報仍是有很大分別的。

在這些情況下,作為父母者當然非常無奈,但每人業力不同,前者可為流產嬰兒多念佛誦經回向給胎兒早生善道,既可令自己安樂一些,也可為自己及胎兒消除業障;後者則建議小生命即使不太健全,但既然有緣成為你的子女,也應該接受並好好愛惜他,不應輕言流產結束他的生命。

 

皈依後萬事不順

有師兄皈依後頭頭碰着黑,萬事不如意,是否皈依後會這樣?如何克服?

這與皈依並無關係,有人皈依後頭頭碰着黑,但也有人皈依後事事順利。生命不能逆轉重來,沒人知道他當日若沒有皈依,現在是事事如意抑或是倒楣得更為厲害?所以,妄下結論或猜度是不必要的。人生中順境、逆境也是 因緣,應該勇敢面對、接受並智慧地克服,然後放下。既然已皈依成為佛教徒,應多禮佛修持,勤行懺悔,行善積德,廣結善緣,持之以恆,必能轉惡緣為善緣,轉惡業為福業,諸事吉祥。

泉慧老法師 一生一心 講經說法

提起泉慧老法師,總會令人將他和《 楞嚴經 》連在一起。

眾多經典中,他與《 楞嚴經 》緣分特深,因此也將其住處命名為「楞嚴學處」。

香港佛教界早已用「小楞嚴王」這稱號尊稱老法師,

曾經有位法師說:「泉慧長老如果說自己講《 楞嚴經 》為第二,

就沒有人敢認自己第一」。

現年 88 歲的他,雖然年事已高,亦曾經三次中風和做過兩次心臟手術,

但絲毫沒障礙他四處講經說法的願力。

面臨病苦時他有怎樣的感受? 為什麼年紀那麼大的他還馬不停蹄,

四處講經說法呢? 當年求法又是怎樣的呢?

那天,老法師一一為我們娓娓道來。

 

出家和求學因緣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泉慧老法師,俗家排行第一,有一雙弟妹;可惜弟妹們和家人因日戰而不幸往生。這種「不好的因緣」使老法師頓感人生的無常和生命的危脆,亦成為老法師日後出家的種子。他憶述這段往事時仍眼泛淚光。

由中大金飾展說 佛教傳入西藏

茱迪曾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館友。為了慶祝中大成立五十周年,大學文物館正在舉辦一個名為「金曜風華」的古代金飾展,裏 面分三部分,其中一個部分的展品被鑑定為七至九世紀吐蕃的金銀器,主要是金器,亦即青藏高原一帶考古出土或傳世的古金飾。

茱迪抱着增長對藏文化認識的心態,既參觀了展覽,又購買了一套三冊的圖錄,還去聽專家講座。展品之精美,及個別展品面積之龐大,令她大開眼界。可惜的是,在香港不容易找到可信而全面的藏文化專家來解讀這批展品,但偏偏她發覺民俗文化在港頗有擁躉。茱迪為此,覺得可能應該把自己的藏文化圖書館計劃,考慮由香格里拉移師香港。

中大這批高原展品沒有佛教的痕跡,茱迪對果果說:「可能是佛教傳入以前的東西。」

展品屬香港一名古金器重要收藏家的藏品。但藏品不知是否出土文物,抑或是來自藏 人家傳,若只靠科學鑑證,不可能知道器物原來所屬的主人是誰,故此很難確定它們是佛教傳入前或傳入後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