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錯未必就是輸

曾聽過一個故事:山上有兩間和尚廟,甲廟的和尚經常吵架,互相敵視,生活痛苦;乙廟的和尚,卻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面,生活快樂。於是,甲廟的住持便好奇的前來請教乙廟的小和尚:「你們為什麼能讓廟裏永遠保持愉快的氣氛呢?」小和尚回答:「因為我們常做錯事」。

甲廟住持正感疑惑時,忽見一名和尚匆匆由外歸來,走進大廳時不慎滑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了過去,扶起他說:「都是我的錯,把地擦的太濕了!」站在大門口的和尚,也跟着進來懊惱的說:「都是我的錯,沒告訴你大廳正在擦地。」被扶起的和尚則愧疚自責的說:「不!不!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前來請教的甲廟住持看了這一幕,心領神會,他已經知道答案了。

你知道了嗎?

往往,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推卸責任或與人爭吵,殊不知認錯未必是輸,因為認錯不但能表現出個人修養,反省自己激勵向上,甚至可以化暴戾為祥和。朋友間發生衝突,如有一方能先認錯,戰火必然馬上平息一半。

食飲的正念正知

夏日,香港太熱。果果拿了假,避走香格里拉。

村屋二樓露台上擺着一大盤水果,一對青鳥受到誘惑,竟飛了進來啄食。果果雙目在院子遙遙眺望着牠們,嘴巴對正在幫忙打理園藝的洛桑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此話對了一半,人也為食亡呀!說此話的人太不自知了。」

果果這類在港土生土長的中產階級,父母沒曾讓她捱過餓。洛桑七零後在農村出生,他小時常吃不飽,還見過村裏有人餓死。他回應:「人除了會餓死,還會飽死、因不健康的飲食或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和習慣而死。人會因糧食而爭吵打架,甚至戰爭。」

「許多與食有關的事,每天都在你我的腦袋進進出出,但有沒有想過它怎樣消耗着自己寶貴的精神與時間?如果我們把一生中每天做的事、和腦袋想的事,列出一張清單,飲食佔的比例很可能最高,比錢比情都高。但什麼是飲食的正念正知,有多少人會關心?」果果說。

探病秘訣

一天於酒樓門外等位,看到兩長者談笑風生地步出,喋喋不休,忽見一侍應從後趕上:「張伯,你忘了拿枴杖呀!走那麼快,差點追不上你!」張伯回頭道謝,身旁長者卻笑問:「老張,你完全跟得上我步伐,沒枴杖你也不為意,那你真需要它嗎?」張伯像是被問倒了!當然我這旁邊鶴不便三八下去,但這有趣剪影卻誘發我沉思 …… 我們是否容易被固有框框套住,漸麻木地被標籤化而不自覺?眼看健步如飛的張伯,像沒想過棄用枴杖,故漠視任何機會或逆轉之可能性,但會否故步自封呢?無獨有偶,早前聽到一項研究,極發人深省。

話說美國有一抑鬱症療養院,平日病人均參與各項活動,情緒穩定,發病率甚低,直與常人無異。但每逢周六家屬來探望後,病人卻陸續發病,這怪現象引起局方關注,後成立專案小組研究,並於聊天室安裝閉路電視,以作深入觀察。經半年多研究得出之結論,略為滑稽,但看過些案例片段自當明白。

以愛心化解責罵

天漸漸地黑下來了。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緊張地跟着同學的身後,悄悄地扒開農學院試驗田的木柵欄,鑽了進去。

這位高三甲班的同窗小朱,上周到附近的農學院探訪親友時,偶爾發現了這塊試驗田,裏面種着許多比市場上出售的還鮮美的瓜果蔬菜。臨別時,親友還從試驗田裏選了一個大西瓜,讓他抱回宿舍跟同學們分享。大家吃後都讚不絕口。小朱忍不住試驗田裏那些鮮艷欲滴的水果的誘惑,決定帶他晚上一起去偷摘。小朱蠻自信地告訴他:「跟着我進去,保證沒事的。」

這當兒,兩人在試驗田裏剛剛手忙腳亂地摘了幾個柿子,就聽到不遠處有腳步聲傳過來。

不好,有人來了!機敏的小朱馬上鑽出木柵欄的缺口,迅速地逃之夭夭。他卻雙腳一軟,癱坐在那裏,懷裏的柿子滾落到地上。

「完了,若是被學校裏知道,肯定會處罰,我升大學的夢想也許就完了。父親肯定會揍自己一頓,母親也會傷心得抬不起頭來。」他萬分沮喪地雙手捶頭,懊悔不該受了同學的慫恿,讓自己陷入這樣的窘境中。

志工菩薩

越是發達和富裕的社會,越多人感到不快樂。當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之時,卻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便開始明白需要從心靈上着手。禪修,就是使心靈感到富裕的方法。

尤其是在經濟低迷時,許多 人都愁眉苦臉,為生計奔波勞碌,但是整天憂這些、愁那些,能夠幫我們度過難關嗎?假如因為環境因素,暫時未能夠把禪修融入生活之中,倒不如嘗試放開心懷去做志工,學習觀世音菩薩,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反而有機會從中得到比金錢以外更重要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必須建基於無求付出的態度,在付出的同時,其實收穫更多,最 終得益的還是自己。

發心做志工和幫忙做義工是完全不同的:「義工」是義務工作,好像可做可不做,很容易會計較自己的付出;「志工」卻是自願工作,以了解對方的需求為主,帶着歡喜心,重視付出多於獲得,用無所得心無私地幫忙,還能夠承擔責任。

大覺福行中心的藥師佛

去年書畫展籌募到一筆經費,我就盤旋着怎樣尋找適合的地方,開展一些更加利益大眾的課程及活動。這大半年確實很忙,終於開辦了一 日的專題課程:「老有所用」及「和孩共處」。看到老人家發自心內的喜悅和歡喜,看到家長們對處理子女問題稍有增長的自信,我們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幾個月來看過很多地方,不是租金太貴,就是地點不適合,又或是業主不租給宗教團體。無論怎樣我知道不能氣餒,個多月前我再找地方,在工業大廈內,六千呎,很殘舊,什麼也沒有,裝修費估價超過二百萬,肉痛兼心痛,但合適的地方難尋,見租金及地點很適中,業主也答應租給我們,便決定租了。還來不及開心,就接到消息,幾個月無人問津的單位,竟在同一 日有幾個人看中!業主便反口不租給我們,真的有點氣餒,不知下一個機緣會在何時再出現?

我的綠色靜心之旅

推廣綠色生活十多年來,回看自己前半段日子,我的心一直沒有靜下來。我是位完美主義者,性格直率,生活上各方面的堅持,原來一直為家人、朋友帶來壓力亦不自知,直至遇上我生命的恩師——烏普老師(Upul)的教導,開始令我改變,我慢慢學懂用心去感受生活,和自己及別人融洽相處。在推廣綠色生活時,學習令自己及別人都更自在。

十年前我姐是家中首位學習靜修的成員。還記得當時看到她靜坐,我的反應是:這玩意兒沉悶至極!坐着一動不動,我肯定這生不會學習這個!誰知直至2007年暑假結束,我的「暑期恐懼症」又再發作,心內急着要離家找地方讓自己喘息,正好從瑜伽老師口中得知一位從斯里蘭卡來的禪修導師將舉辦一連十天的靜修營,期間必須「止語」。我二話不說便報了名,但內心忐忑不安的懷疑,多話的我,嘴巴持續十天不說話會否長出霉菌來。

 

李錦 從親子理財說做人

李錦(Edmond)現職法興證券環球股票產品董事,曾著作《 從一元開始 》分享親子理財心得。

他近兩三年舉辦超過 20 場親子理財講座,說理財,背後更重要是教做人,

父母是一面鏡子,直接反映,絕無「欺場」。

這天,李錦在某商場舉行親子理財講座,他的太太和兩個兒子也來支持,

大兒子 Jack 今年 15 歲半、小兒子 Jackson 13 歲,留着與爸爸一樣的平頭裝,

李錦上台分享時,兩個孩子都全神貫注,問他們覺得爸爸說得如何,

他倆腼腆笑說:「我們聽過很多次喇!」分享會完後,

跟李錦和他太太 Vicky 作了簡短訪問,chit-chat 親子心得,話題就由家長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