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與禪
食,是生命的關鍵,特別值得思考。
茱迪是外省人。也許因為體質與生活習慣有別,她跟果果的腸胃對食物的反應,南轅北轍。
香格里拉屬高原地區,許多地方的海拔都在三千至四千米左右。在這裏煮飯,因水沸點低的緣故,要用高壓鍋,否則很容易煮生飯。這裏水龍頭出來的水,來源多樣化,有自家掘井的地下水,有由自來水公司供應的,也有由地方鄉民村民共同搭建的水系統所提供,林林總總。
果果與茱迪這兩個城市人初入住香格時,被處處湖光山色吸引,幻想着天天可以喝飲和使用無污染的天然泉水。住上一兩星期後,茱迪的腸胃就跟果果出現分歧。她的食量會變小,而果果卻會開懷大吃。反而,回港後,果果便必須恢復平常分量,嚴格調控,否則,如果繼續放量地吃,五臟六腑便會不勝負荷,夏日反應更快,不用一兩周,身體便開始沉重。
愛的對面也是愛
夏日的午後,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
也許是天氣太熱了,整整一個上午,亞明的人力車都無人問津。他抹着臉上似乎永遠也抹不完的汗水,倚着那架收拾得乾乾淨淨的人力車,焦急地等着今天的第一個顧客。
忽然,他發現不遠處街道邊躺着一個人,於是趕緊蹬着人力車趕過去。原來昏倒在街頭的是一位中暑的老人,看樣子得有七十多歲了。
不少行人從跟前走過,嘆息或同情地議論幾句,諸如「也不知是哪一家的老人,可能還患上了高血壓或心臟病,這樣炎熱的大暑天,做兒女的應該在身邊才對呀」等等,但很快大家又都紛紛地走開了,因為誰也不願意讓自己惹上麻煩。
亞明把車子蹬到老人跟前,衝着圍觀者喊了一聲:「快送醫院哪!」
旁邊有人問亞明是否認識地上的老人。他搖了搖頭,有人便暗笑他太傻,心裏說誰不知道該送去醫院啊,可是誰來付錢呢?再說萬一 ……
參禪用功
禪宗有一首起七偈:「諸人入堂鍛鍊,看誰倚天長劍,是佛是魔皆斬,直教梵天血濺;金鎖玄關掣開,曠劫無明坐斷,一朝剌破虛空,露出娘生真面。」因此有些禪眾參禪,非常勇猛精進,他們每次參加禪七,都像是拚了命一樣,期待有所開悟。
家師果如法師教導禪修非常嚴厲,時常逼得禪眾透不過氣來;不過他又提醒我們,參禪時精進用功是需要的,但是拚命想着開悟,也是一個 妄念,在妄念中用功,又怎可能明心見性呢?
年初有機會去一行禪師在法國的梅村道場參加冬安居,回港後又參加英國禪師阿姜布拉姆的禪修營,身心有很不同的體驗。 他們兩位大德跟家師的教法截然不同,都是用比較輕鬆的方法來參禪,假如禪眾有自制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就會很容易得力。
跟着又參加了聖嚴師公其中一位傳法弟子繼程法師的禪十,禪期中他把所有禪修方法都簡單而清楚地說明,最重要是把每一個方法的好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都講解了,對任何階段的禪修者也都很有用。
幸福之路
一行禪師香港之旅2013公開講座.2013 年 5 月27 日紅磡體育館
一行禪師在今年(2013年)五月的香港之旅的開示,滋養很多人的心靈。梅村僧團將禪師的開示翻譯和整理,希望在現場聆聽過的朋友們可以重溫,也讓未能在現場的朋友們通過文字接觸到一行禪師傳遞的正念的藝術。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我們已經嘗試用不同方法尋找幸福,但一直找不到真正的幸福,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受傷的小孩,等待着我們「回家」( 回到內心)去聆聽及照顧。我們未能「回家」照顧受傷的小孩,是因為我們太忙碌了,我們忙於向外追尋快樂;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害怕一旦「回家」接觸到內在的痛苦時,我們會難以承受,因此許多人都不願意返回內心聆聽自己內在的痛苦。
認錯未必就是輸
曾聽過一個故事:山上有兩間和尚廟,甲廟的和尚經常吵架,互相敵視,生活痛苦;乙廟的和尚,卻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面,生活快樂。於是,甲廟的住持便好奇的前來請教乙廟的小和尚:「你們為什麼能讓廟裏永遠保持愉快的氣氛呢?」小和尚回答:「因為我們常做錯事」。
甲廟住持正感疑惑時,忽見一名和尚匆匆由外歸來,走進大廳時不慎滑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了過去,扶起他說:「都是我的錯,把地擦的太濕了!」站在大門口的和尚,也跟着進來懊惱的說:「都是我的錯,沒告訴你大廳正在擦地。」被扶起的和尚則愧疚自責的說:「不!不!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前來請教的甲廟住持看了這一幕,心領神會,他已經知道答案了。
你知道了嗎?
往往,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推卸責任或與人爭吵,殊不知認錯未必是輸,因為認錯不但能表現出個人修養,反省自己激勵向上,甚至可以化暴戾為祥和。朋友間發生衝突,如有一方能先認錯,戰火必然馬上平息一半。
食飲的正念正知
夏日,香港太熱。果果拿了假,避走香格里拉。
村屋二樓露台上擺着一大盤水果,一對青鳥受到誘惑,竟飛了進來啄食。果果雙目在院子遙遙眺望着牠們,嘴巴對正在幫忙打理園藝的洛桑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此話對了一半,人也為食亡呀!說此話的人太不自知了。」
果果這類在港土生土長的中產階級,父母沒曾讓她捱過餓。洛桑七零後在農村出生,他小時常吃不飽,還見過村裏有人餓死。他回應:「人除了會餓死,還會飽死、因不健康的飲食或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和習慣而死。人會因糧食而爭吵打架,甚至戰爭。」
「許多與食有關的事,每天都在你我的腦袋進進出出,但有沒有想過它怎樣消耗着自己寶貴的精神與時間?如果我們把一生中每天做的事、和腦袋想的事,列出一張清單,飲食佔的比例很可能最高,比錢比情都高。但什麼是飲食的正念正知,有多少人會關心?」果果說。
探病秘訣
一天於酒樓門外等位,看到兩長者談笑風生地步出,喋喋不休,忽見一侍應從後趕上:「張伯,你忘了拿枴杖呀!走那麼快,差點追不上你!」張伯回頭道謝,身旁長者卻笑問:「老張,你完全跟得上我步伐,沒枴杖你也不為意,那你真需要它嗎?」張伯像是被問倒了!當然我這旁邊鶴不便三八下去,但這有趣剪影卻誘發我沉思 …… 我們是否容易被固有框框套住,漸麻木地被標籤化而不自覺?眼看健步如飛的張伯,像沒想過棄用枴杖,故漠視任何機會或逆轉之可能性,但會否故步自封呢?無獨有偶,早前聽到一項研究,極發人深省。
話說美國有一抑鬱症療養院,平日病人均參與各項活動,情緒穩定,發病率甚低,直與常人無異。但每逢周六家屬來探望後,病人卻陸續發病,這怪現象引起局方關注,後成立專案小組研究,並於聊天室安裝閉路電視,以作深入觀察。經半年多研究得出之結論,略為滑稽,但看過些案例片段自當明白。
以愛心化解責罵
天漸漸地黑下來了。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緊張地跟着同學的身後,悄悄地扒開農學院試驗田的木柵欄,鑽了進去。
這位高三甲班的同窗小朱,上周到附近的農學院探訪親友時,偶爾發現了這塊試驗田,裏面種着許多比市場上出售的還鮮美的瓜果蔬菜。臨別時,親友還從試驗田裏選了一個大西瓜,讓他抱回宿舍跟同學們分享。大家吃後都讚不絕口。小朱忍不住試驗田裏那些鮮艷欲滴的水果的誘惑,決定帶他晚上一起去偷摘。小朱蠻自信地告訴他:「跟着我進去,保證沒事的。」
這當兒,兩人在試驗田裏剛剛手忙腳亂地摘了幾個柿子,就聽到不遠處有腳步聲傳過來。
不好,有人來了!機敏的小朱馬上鑽出木柵欄的缺口,迅速地逃之夭夭。他卻雙腳一軟,癱坐在那裏,懷裏的柿子滾落到地上。
「完了,若是被學校裏知道,肯定會處罰,我升大學的夢想也許就完了。父親肯定會揍自己一頓,母親也會傷心得抬不起頭來。」他萬分沮喪地雙手捶頭,懊悔不該受了同學的慫恿,讓自己陷入這樣的窘境中。
志工菩薩
越是發達和富裕的社會,越多人感到不快樂。當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之時,卻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便開始明白需要從心靈上着手。禪修,就是使心靈感到富裕的方法。
尤其是在經濟低迷時,許多 人都愁眉苦臉,為生計奔波勞碌,但是整天憂這些、愁那些,能夠幫我們度過難關嗎?假如因為環境因素,暫時未能夠把禪修融入生活之中,倒不如嘗試放開心懷去做志工,學習觀世音菩薩,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反而有機會從中得到比金錢以外更重要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必須建基於無求付出的態度,在付出的同時,其實收穫更多,最 終得益的還是自己。
發心做志工和幫忙做義工是完全不同的:「義工」是義務工作,好像可做可不做,很容易會計較自己的付出;「志工」卻是自願工作,以了解對方的需求為主,帶着歡喜心,重視付出多於獲得,用無所得心無私地幫忙,還能夠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