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啟建」 大會?

本人常看見一些寺院廣告說什麼「啟建」大會,究竟什麼是啟建?

「啟建」是開啟、建設、舉行的意思,亦是佛教道場向大眾宣布舉行法會的開始及結束日期的習慣用語。

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有什麼不同?

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有什麼不同?是同一個佛嗎?為什麼出家人會說「阿彌陀佛」,而不是說「釋迦牟尼佛」? 佛陀不是最大的嗎?

「佛」是覺悟真理的智者聖人,皆修行圓滿達至高無上的境界,只是其願力與修行法門可能各有不同。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其願力是不分智愚、三根普被,接引十方眾生同生極樂淨土。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在古印度修行成佛;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不是同一尊佛,但兩者修行福德智慧圓滿的功德與境界都是一樣的,兩者同樣偉大,無異無別。

一般出家人或佛教徒習慣常說「阿彌陀佛」,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後,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最普遍地被佛教徒所接受,其修持方法專以持名念佛為主,大家心裏、口中常念佛,亦因念佛法門自古至今非常盛行,所以,出家人及佛教徒都習慣以「阿彌陀佛」代替應對等語法。

 

看見靈界的東西

我常看見靈界的東西,已經見慣不怪,想問法師是好還是不好呢?

常看見靈界的東西,這是個人的因緣,既然已經見慣不怪,就隨它去吧,也沒是所謂好還是不好的。

因折扣而購物是否貪?

有天行街時接了一張五十元的優惠劵,原本沒想過要買東西的,可是由於這個緣故,我便去了買兩件衫,一件買給兒子,一件買給自己,我那件原來是一百元的,現在只需五十元。請問法師,我這樣做算貪心嗎?

人總有貪小便宜的心,商家在街上派發優惠劵的目的就是利用大眾貪小便宜的心念來作招徠,憑優惠劵購買物品這是各取所需,本無可厚非,問題是購買東西是否真的「需要」?是否合用?但你事後能有警覺心、反省心也是好事,以後應審慎思量該買才買,不要因小失大,造成浪費,也免增貪念。

東北三老與弘法精舍

故事該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講起 ……

 

「弘法精舍」緣起

一九三八年,香港商人黃杰雲購入青山公路九咪半地段,建造精舍供三夫人王壁娥靜修。翌年,天台宗寶靜大和尚從寧波觀宗寺到香港弘法。黃杰雲、王壁娥夫婦、李素發、王學仁及林楞真幾位居士發心,請寶靜大和尚長駐香港弘法利生,並將剛建成的精舍命名為「弘法精舍」,邀請寶靜大和尚於此創辦「弘法精舍佛學院」。

寶靜大和尚為此特別從寧波觀宗寺招收了青年學僧 十餘人到港深造,當中包括了今日香港佛教領袖覺光長老,又在廣東一帶招收了二十名學僧。寶靜大和尚擔任院長兼主講外,又邀請了廣東的寶乘法師、東北的化東法師為學僧授課。課程有天台教觀、戒律行儀等,是為香港近代教育之發軔( 圖一)。

慈濟示範 回收人生

揭開家裏的垃圾桶蓋查看,可能佔了八成都是寶。

不是說笑。汽水罐、玻璃瓶、膠水瓶、光碟,甚至廁紙筒等等,

你以為是垃圾,原來都是可再用的資源。

台灣慈濟把回收的塑膠瓶再生為衣服及毛毯的事,

大家或已耳熟能詳。

又例如玻璃瓶可製成環保地磚;

更有年輕人運用創意,把鋁罐再造為手錶等產品,

賦予舊物全新的生命。這些有心人的例子,

都是想推廣一種「惜物愛物」的態度;當成為習慣後,

你會發現,回收的除了垃圾,還有人心。

修習如何善用痛苦

梅村上村2012 年 6 月19 日

第七識是末那識,末那識是第六識( 意識 )得以顯現之基礎。末那識對「自我」有錯誤的見解。她愛追逐愉悅的感覺、逃避痛苦;忽視痛苦的好處、追逐歡愉的危險以及中道的重要性。修習就是要轉化末那識對「自我」意識的誤解。我們要指導末那識明白迷戀歡愉是很危險的,而且不應逃避痛苦。如果能夠好好利用痛苦,真正的幸福就有可能出現。這是禪修的結果。

正念的意識能幫助我們在藏識中開闢新的神經迴路。我們的每一個行動也會被藏識保存。每一個念頭無論是正見和邪見,都會被保存。絕對沒有遺留,它在某時某刻會通過「業」 顯現出來。

藏識收集資訊和我們的每一個行動,然後處理它讓它成熟,結果。成熟的一刻可以隨時發生。那些訊息的種子會在意識上顯示。藏識好比電腦硬碟,能保存一切資料。但硬碟的資料是靜態,沒有生命,藏識裏的種子卻是活的,每刻都在改變,經歷生和死,不斷更新,它們是有機體。

 

因果報應故事一則 不可思議的果報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兩兄弟,父母早亡,遺下豐厚的家產。兄弟兩人的興趣、志向大不相同。弟弟重道義,哥哥喜斂財。

重道義的弟弟喜歡學習佛法,並時常樂善布施,所以家財日漸損減;而愛家財的哥哥,長袖善舞,作種種經營,導致財富與日俱增。

有一日,愛財的哥哥教訓弟弟說:「我倆不幸父母早亡,遺留了豐厚的財產給我們。為人子者,應體念父母的慈心,要善於運用家財,努力經營,增加財產,以慰父母在天之靈。但是,你現在一天到晚將自己擁有的錢財布施出去救濟貧人,還整日鑽研佛經,修禪念佛,不事生產。你的家財一天比一天減少。如此下去,不但對不起父母,而且還會要被鄰人恥笑呢!」

弟弟就答道:「哥哥,你認為發揚父母的產業,就是對父母的盡孝,此乃世俗的淺見。我的見解是做人要勤行十善,供養三寶,廣結善緣,將功德回向給父母,使父母的魂神得以脫離苦道,往生善趣,得到永恆的解脫。這才是真正的孝道啊!」

給別人一條路

傍晚,在路邊的一個小餐廳裏,有三位客 人: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還有周先生。 小 餐廳裏的燈光有點昏暗。

周先生坐在一個靠窗的 角落裏獨自小酌,年輕人則手捧一碗雲吞麵,坐 在靠近門口的位置,與老人相鄰。 周先生發現:年輕人注意力似乎並不在那 碗麵上,因為他的眼睛一刻都未曾離開過老人放 在桌邊的手機。

沒多久,當那位老人家上洗手間時,年輕人 迅速地結了帳,經過老人那餐桌出門時,敏捷地把 桌上的手機裝進他的褲袋裏去,隨即準備離開。

老人剛好從洗手間裏出來,很快發現手機不見了。

他的身體微微顫抖了一下,然後平定下來,環顧四周。

這時年輕人已經在伸手開門。老人似乎明白了什麼,他馬上走向門口的年輕人。

周先生有點替老人擔心。他恐怕,以老人的年老力衰,很難對付一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

富貴禪

家師果如法師帶領的禪修活動,向以棒喝齊下、機關盡出的嚴厲方法著稱。參加過的禪眾,有不少覺得身心受用,也有部分從此卻步而不敢再來,原因當然是害怕辛苦。甚至有人提出,能否有 「富貴禪」 的修行方法?意思是希望在禪修期間,完全不用捱苦,身體的覺受仍然舒適暢快,但又同時能夠在參禪方面得力。

現時已經有不少道場或機構,都在舉辦比較輕鬆的禪修營,讓處身這個商業社會疲於奔命的人,能有機會藉着禪修來舒緩壓力,放鬆身心。

記得2002年曾經參加法鼓山的菁英禪三,那時聖嚴師公剛開始建設法鼓山,特別設計了這個短短三天,比較輕鬆的禪修營,來接引社會上一群工作繁忙,事業成功的人士。雖然只有三天,但是大家的印象都很深刻,有些參加者對事物的看法更從此改觀。

不過嚴厲的禪修方法也有它的獨特性,我們的人生處於許多的苦,生死無常以及世事變換的苦更是在心上難當,嚴厲的禪修法正是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逼迫你面對心內的苦,讓大家更能體會自心的煩惱,以及該怎麼用上佛法?

其實方法不管是嚴厲還是輕鬆,都也只是一個教法,重要的是要把學到的帶回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否則就像家師說的,參加禪修營好像服用麻醉劑,禪修期間身心舒暢,但過後便回復原狀,沒有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