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由你決定

在同一時間內,我們可追求而又能得到的,實在有限。例如你乘飛機去英國,就不能同時坐火車去北京;你瘋狂掙錢,就難免疏忽了陪家人的時間;你選擇了情人,就自然失去丈夫或妻子。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這在西方經濟學上叫機會成本,客觀來說是一種交換,實際上就是因果。但偏偏很多人,做的時候不理前因,受的時候卻不想要這樣的後果。

有位老人家常流淚自責,訴說如果自己不是那麼自私放縱,丈夫的一生,特別是最後幾年的歲月,就不會那麼孤單寂寞,甚至淒涼。

所謂佳偶怨偶,未到最後一刻不能定論。像那位老太,本來很幸福美滿,丈夫經營生意,既體貼又顧家,不知羡煞多少旁人,但她就是不知足。年輕時恃着丈夫窮追了自己好幾年,心想對方不能沒了自己,心理上就以此為要脅,只顧消遣吃喝玩樂,丈夫每勸告,就鬧着要離婚,丈夫很愛子女,唯有息事寧人。到年紀大了,就只顧和友人結伴外遊散心,卻從不歡迎丈夫同行。老伴退休了,她在家總是一言不發,連飯也不願陪吃一餐,對着他終日冷口冷臉,如果開口就只是罵。老伴很無奈,被罵時就靜靜躲到一角,或者她在家時自己就外出。

可否更改齋期?

法師,我本來一直以觀音齋期及初一、十五等日子作齋戒日,但有時工作上的應酬、朋友間的聯誼,酒肉都在所難免,可以避的我都盡力避免該日食肉,但有時真的避無可避。請問法師該如何解決?

能夠發心在初一、十五或觀音齋期持素是好的,功德亦大。既然發心 在上述日子持素,應該堅持。只要有願有心,任何困難都可以解決, 任何阻礙都可以避免。如果真的避無可避,應懺悔及連續持素三天作 補償,如此才有警惕性,才能令自己不過於放縱、隨意更改持素的決 心及實踐的原則。

智平法師談淨土宗的三資糧 正信 發願 實行(二)

上一期法師敍述什麼是「 三資糧 」,再說三資糧必須從「 信 」開始 。今期法師說到,學佛首先的「 信 」念是佛教能夠給予我們快樂 。再依據正確「 信 」念建立正確的「 願 」望,最後才能實「 行 」願望的內容 。

聞思依次第 修心破迷信

訪問居港說法的藏族格西

桑丹格西(Geshe Samten)是藏傳 佛教格魯派的顯乘佛學博士(格西),2004年來到香港,2006年開始學中文,當時老師評價他的嘴巴不是用來講漢語的,但他沒放棄,反而加倍努力。最初他只能講一點點日常會話,許多詞語都不懂。於是他一個字、一個字的不斷學習,五年後開設小班討論佛法。他深知佛法的文字深奧,每次上課前都要細看有沒有不懂的字。如是者授課至今,一直以漢語教學。

生死兩相安

2007年是我從事攝影行業的第三十年,當時除了舉辦攝影展覽和出版攝影集外,還舉辦了一個慈善音樂會,為「善寧會」製作《 生死兩相安 》 圖文集籌款。目的是要令到面對生離死別的人,看後能夠多一點釋懷,多一點心安,協助他們舒緩別離的哀傷。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離不開成、住、 壞、空,包括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在內。死亡是每人都必須面對的,但很多人選擇逃避。因為這個禁忌,令到去者往往帶着遺憾,生者也背負着不安。

「生離死別,不論多強的人,都會變得軟弱!沒有比面對生死更無助!」這是推動臨終關懷的「善寧會」多年的體驗。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無可避免地,必須面對人生終結及別離。如何能夠做到生死兩相安?

書中邀請了各界社會知名人士、經歷至親生死者一同分享寶貴的生死經驗,啟示可行的相安方法,畢竟真實的體驗,必定勝過理論的空談。同時我把自己拍攝的照片,穿梭每段故事之中,但願能夠啟發每一個人,不需要等到人生終結而感到最失落的時候,已經預先抱着正面的態度,為人生終結及別離作好準備,有助舒緩真正面對別離時的哀傷。

安享必先安心安樂

 衍陽法師講座輯錄「 清醒地將錯就錯 」之五

上一期衍陽法師教導我們對善念要有一份堅持,不要輕易放棄行善。今期法師教導我們,一些埋沒良心的選擇,即使會讓我們某程度上快樂,但如果還有一點清醒的話,我們應該回頭是岸。否則永遠達不到最後的安享。

陽:衍陽法師  眾:觀眾

年初一不宜洗頭?

有人說年初一不可洗頭、不可掃地,整個正月不可買鞋,請問法師這些是真的嗎 ﹖

不是不可以,是不需要。中國人一向非常重視農曆新年,通常人們習慣買新衣過年,尤其上世紀中,經濟環境較弱,人們多在春節前才買新衣裳,所以,新春過後便不會再買了。現代人物質環境較豐裕,任何時間都可以購買衣物,但應考慮的是有需要嗎?大除夕前很多人亦會特別洗、剪或燙髮以迎接新春的來臨,家居環境亦會大掃除,並在初一前灑掃居室以便清早起來即可迎接親友來訪或向長輩拜年,所以,根本毋須在年初一洗頭、掃地。這應是習慣而不是禁忌,你看茶樓食肆年初一照樣掃地清潔,還不是客似雲來,生意興隆嗎?佛法常云萬法唯心;若有掛礙,依例而行亦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