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臨終的動物皈依 ?!

去年暑假,我們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說自己的小貓患病,應該已是油盡燈枯,問可否立即將牠帶來講堂進行皈依……

一問之下,原來小貓的主人家住天水圍。我想:小貓已病得很辛苦,而且貓貓一般都是很怕出外,尤其是到一些陌生的地方。再者,牠的生命都已經走到了盡頭,何苦要牠再被嚇一次,令牠魂不附體呢!所以,我立即請那位飼主冷靜下來,並告訴她為寵物皈依是結善緣,現在當務之急,是先與小貓道別,讓牠可以往生淨土。我便教那位主人對小貓說:「不用掛心我,你這一生的陪伴,令我很感恩。所以,你要乖乖的跟隨我念觀音菩薩,跟菩薩去淨土,我們在淨土那邊再重聚吧!」然後,教飼主一直在小貓身旁念着觀世音菩薩聖號。

 

佛答喵星人

問: 佛教不是說眾生平等嗎?小動物應該也可以修行,可以為牠們皈依三寶嗎?牠們皈依之後,下一生就可以輪迴為人類,是嗎?

半澤直樹說利他、自私與懺悔

日劇《半澤直樹》,主角半澤把銀行職務視為利益別人、貢獻社會的使命,故很賣力工作。因為這份投入和認真,他幫到許多人維持或改善生計,自己也晉升高層,達致雙贏。

半澤曾對下屬說:「工作為的是客人,進而為社會,如果忘記這個大原則,人們工作的動機,就變成了只為自己。若只考慮自己,就會停滯不前、卑躬屈膝,既醜陋又扭曲。集團腐敗,社會也會緊隨其後。」

上期已詳述懷着利他之心工作,將能增添快樂。若只顧自己,往往不會全心做好工作,也不會自我提升相關知識或技能,故謂「停滯不前」。為求個人利益極大化,可能專注經營與實際工作無關的門面工夫、人事關係,「卑躬屈膝」討好別人,甚至啞忍高層的不當行為,結果拖慢公司的發展、影響服務人群的質素。

停滯不前、卑躬屈膝的人,通常覺得工作本身沒意義。雖然靠着表面工夫、拉關係,可能有點外在利益,但無法與心靈充實者的快樂相比。何況不培養實力、不認真苦幹,始終無法成就大事。自利、利他均達到一定程度,才算是可敬的大事。這不一定名成利就,但其滿足感、價值感,多少財權也換不到。

啖啖滋味日本手作烏冬

烏冬似乎成了深秋裏日本麵食的代名詞。當熱氣騰騰的烏冬,在蔬菜湯裏浸出濃鬱的香味,瞬間治癒了舌尖。日本有三種烏冬最為有名,分別是香川縣的讚岐烏冬、名古屋的「棊子麵」、以及產於秋田縣稻川町的稻庭烏冬。今期介紹給大家的稻庭烏冬特別好吃,因為它比一般的烏冬要來的幼細一些,入湯後呈現出淡淡的奶油白,輕輕一吸,就從舌尖滑到喉嚨裏,爽口無比。

 今次特別邀請「素食教煮」Ken親自出馬,為這款稻庭烏冬設計菜譜,加入以豆類和天貝菌種發酵而成的天貝,及各種蔬菜搭配,再配上濃郁的味噌湯頭,操作簡單卻味道驚艷!值得一試!

 

執着佛法

在互聯網上有個常見的現象,但凡有關佛法的地方,都有些人引用佛經的文字來互相批評,兩方各執其詞,爭論不休,充份反映了《地藏經》中說的現象。

「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

 

佛法教導我們要不落二邊,意思就是不要執着是非對錯,假如覺得對方在學佛知見上有進步的空間,以「愛語」柔和地給予意見,會讓對方比較容易接受。

《六祖壇經》有說:「若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如果覺得自己對、別人錯,還擺出一副自己在佛學上懂得很多的樣子,就已經不是學佛的應有態度了。

佛陀在《金剛經》中也有說:

大樹無形.心不動念

「大師,食物有五味,酸甜苦辣鹹,我當然吃到這五種味道,但和動不動念頭有什麼關係?」弟子問。
大師問:「對酸甜苦辣鹹這個五味,你感覺得到嗎?」
「當然感覺得到,但不是我不執着,只管吃下去便是嗎?」
「感覺得到,就不是沒有了味。」
「沒有了味,不是沒有感覺嗎?」
「不是沒有感覺,而是沒有念頭,沒有味道的念頭。」
「什麼是沒有味道的念頭?」
大師問:「當你吃到鹹的味道,而你心中已有鹹這個字、或不夠鹹的念頭,已是有了味道了。」
「但你怎知我有否動了念頭的?」
「我不知道,最重要是你自己知道。」

藥師如來

日常生活,遇有風寒暑濕,身心不適,一般籠統稱為「病」。其實人之有身體,既有由軀體持續生長所顯現的「生、老、病、死」反應,也有心理反射「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的情緒。概括言之,前者為生理之「病」,後者為心理之「病」。須知道,生理的病不可抗拒卻有時限,人們只得盡力壓抑。反之,心理病本身可防可控,但因人性貪着關係,使情緒牽纏久遠,若非經過宗教修持,實在難以駕馭。

面對病苦,當然首先要求醫看病,然而有些長期病痛或奇難怪症,因療效低微,也頗影響心情。就像現今的新冠肺炎,廣泛流行卻苦無藥物根絕。在宗教或民間信仰中,有位藥師如來,是專門安撫眾生身心及照顧生活需要的大本尊。

據佛經所記,藥師佛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居於東方淨琉璃淨土。其身相通體內外明澈,右手結無畏印或與願印,示意安撫眾生,左手持藥瓶。亦有將雙手置於腹前結成寶珠形之定印,捧持藥瓶。藥師佛最大特點就是藥瓶,裏面放置了解救病痛的靈丸藥草,當信徒默想到這裏,等於向藥師佛請求賜予療病良藥,已可得到加持。

女人三十

三十歲對女人來說,好像是個分水嶺,除了代表着女性不再是女孩之外,還會貼上「中女」的標籤。小倩前來輔導,希望改善自己對踏入三十歲的恐懼,並想透過輔導,找到令自己快樂的方法。

小倩說她自小便是品學兼優、人見人愛的小孩。考上最心儀的大學,畢業後有一份高薪厚職,剛踏入三十歲,已經是一個部門的主管。這樣的人生勝利組的生活方式,伴她過了許多個年頭。她說,別人都羨慕她,為自己活出了理所當然的人生,可是,她卻感受不到快樂。

她說,除了上班工作的時間,下班回家後,仍有六小時處於工作狀態中,甚至周末假期也是如此。當她靜下來時,總會感到莫名的不安,她會反思自己一天的工作,到底哪裏做得不夠好?應該如何改善才會更圓滿?有時候,她發現這樣的思考方式,已經成為了一種慣性的思維模式。

看顧自己的心田

早前進醫院呆了兩日一夜,期間被醫生規定不能下床。我躺在病床上,最接近的人是隔鄰病床的婆婆。看着婆婆,提醒了自己,趁着頭腦清明,要看顧好自己的心。

婆婆八十多歲,聽其他院友說,婆婆住院已逾月,情緒越來越差。也許是受疫情影響,親友無法探訪,老人家以為自己被家人遺棄了。

沒人和她互動時,婆婆大部分時間似是處於迷糊狀態,很多時候喊一個名字,或罵、埋怨、怒吼……「阿珊,你冇良心啊!你……」她一邊喊,一邊雙手作捶打狀。護士和護理人員在我們房間進進出出,其他院友或在閉目養神,或在刷手機,一切如常。而婆婆在她的空間喊叫、捶打……老人家的整個身心,淹沒在她腦海中的思緒,那腦海中不斷翻滾的名字和怨恨,儲蓄了足夠的力量吞噬婆婆的靈魂,令婆婆在「苦海」中浮沉。

轉化愧疚遺憾為力量

去年,老貓阿Mi在家離世,當時只有十一歲的姪女小柔陪伴在側。半年後的一天,當我和小柔在家中玩樂時,她突然在Mi的相片前點起爉燭,原來當天是Mi離世的第六個月,她一直把Mi放在心上,反而媽媽卻忘記了。回想起Mi離世那天,小柔分享自己一直遺憾沒抱過Mi,因害怕Mi會抓傷自己,直至離世前的一刻,才敢抱着牠,一同等媽媽趕回來,小柔也遺憾媽媽未能見Mi的最後一面;小柔覺得Mi讓她學懂愛惜生命,Mi的離世,像是給她的一份禮物,但她卻隨即回應:「無論這份禮物有多好,我都不想要。」這個年紀的她能有着這份真誠的愛及體會,令我感動。

數年前,大強的狗狗小強在一次意外中離世,直至近年,他才能說出這份傷痛。他一直認為那次意外是自己一手造成,因而害死了小強。大強一直把自己的情感冰封起來,令自己不致崩潰,他把小強的東西收藏起來,更害怕憶起小強離世時的容貌,慢慢地連小強的一切也記不起來了,彷彿小強在世上從沒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