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下的平安
2020年是考驗小金的一年,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肆虐,面對這個陌生的病毒,人們所知道的仍然有限。小金亦是在這個艱難時期前來輔導,她因疫情而要在家工作,而輔導員亦只能與她在視像會面中進行面談。
小金發現自己在這段期間,比平常更容易出現疲倦、生氣和擔憂的徵狀,生活每天都有種強烈的恐懼,特別在看新聞的時候,當聽到附近甚至自己大廈出現確診個案的時候,那種無處不在的窒息感,尤其強烈。
從疫情開始到現在,小金認為自己及香港人已經一起經歷了許多艱難時刻。由一開始搶購口罩、防疫物資,以至超級市場的日用品,令大家的日常生活,變得如臨大敵。這些外在條件固然帶來很多煩惱,小金的內在,亦受到很大的影響,除了每天有種「我可能也會不小心被感染」的念頭出現外,更多的時候,小金面對的是「隨時失業」的危機,她非常擔心自己會失去穩定的收入,原因是她才剛開始供樓。此外,天天在家工作的模式,也是無可奈何的方法,在沒有固定工時的規律下,倒令她的工作量大增,日以繼夜地工作。
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近一年,造成無數人健康受損甚至死亡,
而伴隨的是人們的心理問題,社會隔離、對疾病傳播的恐懼、
收入和就業損失等導致的焦慮。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今年二至七月向過萬名市民調查的結果顯示,有 73.7% 受訪者表示出現抑鬱症症狀。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的診所,在這段期間增加了因新冠疫情引發的焦慮和抑鬱患者求診。鄭醫生表示,免疫系統很受情緒影響,在疫情蔓延期間,為了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最重要是定和安心,有了這樣的能力就能過濾,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應該做。」
根據世衛組織一項調查顯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 93% 國家的關鍵心理健康服務出現中斷或停止,而這期間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需求大幅增長。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呼籲各國加強關注精神衛生:「我們已經看到 COVID-19 對人們精神健康的影響,而這僅僅是個開始。除非我們現在就做出嚴肅承諾,加大對精神衛生的投資,否則將產生深遠的健康、社會和經濟後果。 」
最慳錢的補身方法
長期偏嗜濃味的其中一個弊端:「五味太過傷五臟。」濃的相反便是淡,古今許多醫家,都推崇和主張「淡食」,即是飲食清淡。
提起飲食清淡,有些人便以為是餐餐食粥水,又寡又齋,單調枯燥,無啖好食,因此望而生畏,抗拒卻步。在「民以食為天」的華人世界裏,實在難以推廣。
飲食清淡真是那麼可怕嗎?現代人飲食傾向「肥甘厚味」,「淡食」大概是其相反,就是少肥少油、少糖少鹽、不加味精、味道輕清不濃。換言之,淡食是可以和「食物種類多元化」並存,也可以同時富含足夠營養,更可以同時是美味的,當然前提是懂得帶出和欣賞食材本身的天然鮮味吧。食得其法,淡食可以是豐富、健康又滋味呢!
淡食多能補
淡食除了能避免「肥甘厚味」的弊端,還有什麼好處呢?
歷代不少醫家都認為,淡食可以補身,例如龔居中《痰火點雪》:
女性可否跟男法師握手?
問:女性在家人可否跟男性法師握手?如何分別真假法師?怎樣分別道場的真偽?
答:既然稱為在家人,應是佛教徒,佛教徒不論性別,也應向法師合十為禮。法師就是法師,沒有真偽,偽裝冒充的人是騙子不是法師。道場就是道場,是修道弘法的地方,是一個宗教場所,沒有所謂真偽。欺騙人的地方是騙局,不能稱為道場。所以學佛人要多親近善知識,多聽經聞法,以佛法的智慧明辨是非,建議你應到道場報讀佛學初階課程,有系統地認識佛教的教義、思想、特色、修持法門與方法,你的問題自然得到圓滿的答案。
哀我街市
街市,源於人類社會最原始、最基本的物物交換。
年過半百,回首我到過的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最能體會當地民生、鮮活在地的感覺,莫過於當地的街市(Wet Market)。無論是埃塞俄比亞Omo山谷的物物交換市場、秘魯聖谷的印加人街市、墨西哥美麗達的瑪雅街市、加拿大魁北克漂亮的蘋果市場、波士頓美國最早的Quincy Market、芬蘭赫爾辛基碼頭區市場、日本上野阿妹橫丁、黑門市場、錦市場、摩洛哥迷宮似的菲斯街市,莫不令我流連忘返。
這半年抗疫宅在家,奢侈品可以不買,耐用品可以用久一些,衫褲鞋襪可以穿着上一季的,旅行可以暫時忘記,餐廳可以不幫襯。但是人體每天都要消耗二千卡路里,當作維持生命的燃料。於是每周去逛一次街市,成了出關看世界的個人珍藏樂趣。香港人的靈活變通,在街市中猶其明顯,疫情初期,家品檔就開始變陣賣消毒藥水、口罩,還免費提供搓手消毒液給街坊!只要你自備空樽,就可以得到搓手消毒液,港人自救,盡顯人間有情!
新冠後遺症:腦霧點算好?
K小姐曾感染新冠肺炎病毒,雖然已過了一個月,但還是精神疲憊、難以集中、反應遲緩,做試卷也很慢,做運動又容易氣喘,令她甚為擔憂。
據她親友觀察,本來她腦筋轉數很快,病後卻慢了九拍;本來她記性很好,病後甚為善忘,曾經一小時內將一件事重複講五次,而自己毫不察覺;本來她伶牙俐齒,病後常常口齒不清。她和親友們都擔心的問:「病發時曾經高燒,是不是燒壞了腦?還是『腦霧』?會不會以後都是這樣?吃些什麼會有幫助?」
筆者見她脈象虛弱無力,知道她雖然疫邪已清,但元氣大傷,幸好年紀尚輕,形質未壞。於是說:「腦袋沒有燒壞,只是與病大戰,元氣大傷,身體虛弱而出現腦霧的狀況,就像大腦籠罩在混沌的濃霧中。你的情況是有得醫的,並且相信可以完全恢復。不過要注意休息充足,特別是不要再熬夜了;良好充足的睡眠,能夠更好的鞏固學習記憶。當年讀書年代,我也是早睡早起,睡到飽飽,讀書的效率會更高呢!」解釋和囑咐過後,便處方了相應的中藥給她。
每次,都可能是最後一次
茵:
每次去看你,我都當作是最後一次。
你因下肢水腫嚴重再度入院,你的腹部至腳趾脹鼓鼓的,我伸手去按,布滿黑斑的皮膚,繃緊得如木棒一樣。「腳背最痛。」你說。
看到你的情況,令我想起我的師父──衍陽法師。師父在臨走前約三個月,雙腳也腫得很厲害,在腿上扎針後拔罐,抽出來的全是水!
「醫生說我過不了今年。」你說。
「你自己覺得呢?」
「身體越來越差了。」你心裏有數的說着,但也禁不住黯然落淚。
海報師阮大勇 畫出光影傳奇
2012年首進社交網絡,蟄伏多時的海報師阮大勇在追隨者簇擁下浮上水面,幾年間,畫展、畫冊、紀錄片接踵而至,加上大量媒體專訪,人生翻開新章節。2007年重拾畫筆至今逾十年,對繪畫的鍾愛有增無減。延續人像畫創作方向,筆鋒由往昔的漫畫化轉向寫實,風格力求多變、創新;不為營生而畫,只為興趣,畫起來更輕鬆自在。
八、九十年代,當阮大勇埋首繪畫電影海報、漫畫插畫時,其名字已在畫迷之中熱烈流轉,追捧之聲卻拐了一個大彎才傳到他耳畔:「有了Facebook後,接觸到『粉絲』,才知道我的作品當時已有擁躉欣賞。」
2017年,他獲香港電影金像獎頒予專業精神獎。頒獎禮上,他步出舞台時,背景展現其歷年繪畫的經典海報圖像,如煙花綻放,交織出一個年代的光影盛景,也是群眾深有共鳴的一頁記憶。少年時代已自學習畫,專攻人像,至今繪畫仍是頭號興趣,這段不凡的畫緣,中間曾有十年的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