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中心的重逢

社區醫院裏的復健中心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病人多的時候,滿滿一百人在接受治療。在這裏各種機器把骨頭痛、肌腱痛的人收集在一起,他們身上纏着多條線路,做電療、短波治療、超音波治療,還有人被機器綑綁仰臥着拉腰,有的僵坐着吊脖子。幾個復健師穿花蝴蝶一樣忙着綁人、電人。病患彼此是陌生人,卻要把自己不雅的形象讓人盡覽,個個臉上一副逆來順受的表情。

智純患了肌腱炎,由右腿痛到上面的股部,都因為她個子太矮。她由三十歲起開了二十多年的車,都要伸長腳尖才能踏油門、踩煞車,所以拉傷了肌腱。治療之前走幾步路都痛,現在治療了一個月,病情明顯改善。

生活的藝術

刊登於 Mindfulness Bell, 1994年夏

多年前,一個年輕人請我教他修習正念,他叫占美。當我請他吃橘子時,他繼續不停地告訴我他所參與的項目──他為和平、社會公義等所做的工作。他在吃橘子,但同時在思考和說話。而我是真正在那裏,覺知到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剝去橘子皮,把橘子一瓣一瓣放入口中,快速地咀嚼吞下。

 

吃橘子成為最重要的事

我說:「占美,停下來吃橘子吧!」他看着我,他明白了。占美不再說話,開始慢慢地、專注地吃橘子。他分開餘下的橘子,嗅一下它的香味。每次把一瓣橘子放入口中時,他感受嘴裏的橘子汁。這樣品嘗橘子要花幾分鐘,但他知道我們有時間。當他吃完後,我對他說:「很好!」我知道在那個時刻,橘子變得真實、吃橘子的人變得真實、生命變得真實。吃橘子是為了什麼?就是吃橘子。當你吃橘子時,吃橘子便成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茶也要適量

習慣叫人戒口,特別是奶茶、咖啡、朱古力、阿華田⋯⋯有些患者會聽從醫囑,把這些戒掉,可惜他們改飲樽裝茶。

我問:可唔可以只飲水?

病人:我唔鍾意飲水,水咁淡⋯…

我:但茶飲得多都唔好。

病人煩躁:茶都唔飲得,只係飲水,仲有咩人生樂趣!

我太離地,無法理解!

茶有其功用,但多服,亦有壞處,《本草綱目》中再三強調多服茶的壞處。

「人有嗜茶成癖者,時時咀啜不止,久而傷營傷精,血不華色,黃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嘆惋。獲益則功、歸茶力,貽患則不謂茶災。」《茶說》云:「除煩去膩,世故不可無茶,然暗中損人不少。」

 

眼攰就滴眼藥水? 飲咖啡奶茶?

近年來,大家工作、學習、娛樂、瀏覽等都依賴電子屏幕,甚至連空閒時間,都機不離手、眼不離「芒」,睇到眼攰也停不下來。

一般人以為,就算眼睛「攰過龍」,休息下便沒事,不會有什麼長遠影響,真的是這樣嗎?

 

久視傷血

大家可能聽過成語「五勞七傷」,其實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五勞真的有實際項目,而當中排第一的,便是「久視傷血」!它告訴我們:長時間過度用眼,不但對眼睛有害,還會暗暗地傷及血。

為什麼久視傷血呢?原來「肝開竅於目」、「肝受血而能視」,眼睛需要肝血的供應濡養,從而發揮視覺功能。長期過度用眼,就會消耗更多肝血,久而久之,超過自身承受範圍,便成為勞傷。

馬德鐘 珍惜此時此刻

在生命踏入五十歲之際,
馬德鐘與太太前往西藏,開啟了一次朝聖之旅。
當他腳踏巍峨高山,
被環抱在無盡寬廣的天地之間,
心,忽然一下子打開了。

 

採訪當日,是我第二次見到馬德鐘。

第一次是在今年五月,他在太太張筱蘭的《健康長壽:香港實證研究》新書發布會上熱情招呼各方,一身淺色西裝很是搶眼。鏡頭前,他侃侃而談吃素心得,給人感覺爽朗且健談。再見即是專訪,聚光燈外的馬德鐘有些慢熱,沉默時有凝結現場的強大氣場,可當熟悉後,卻又會流露出俏皮一面,沒什麼架子,也充分感受得到他的誠意。

舊衣織物網上教學

2020年底時,一位理大傳訊設計系的畢業生Xen聯絡我們,說她希望在畢業作品做一個網上教學平台,呼籲公眾關注衣物廢棄量。跟她在網絡上見面談了一會,言談間,深刻感受到這位年輕女生對相關議題,有深入的認知,胸有成竹地知道要怎樣就這個國際性的議題,提出本土層面的解決方案——透過簡單的升級再造教學,給予公眾自主的力量,去把自己的舊衣改造成有用的物品。

談到舊衣廢棄的問題,身邊的人普遍都有一定的意識:把舊衣捐出並非理想的出路。城中大部分經營舊衣回收箱的非牟利組織,大多把這些衣物出口至其他國家。可是從非洲到亞洲,向來接收發達國家舊衣作二手衣物銷售的國家,近年都紛紛表明不願意替地球上富有的一群處理垃圾了。最近拜讀美國永續時裝倡議者Aja Barber的新作《Consumed》,她也提到這個帶有濃厚殖民年代思維的作業模式必須停止。

海外不收,那麼捐贈給本地機構又如何?最近有朋友在社交媒體分享一張相片,是未開門營業的救世軍店舖,已有很多人把舊物放置其門前。縱然這個組織在各區有經營二手商店,可是他們收到的數量,遠超於能夠接受和轉售的數量。所以對於舊衣,採取源頭減廢的概念,是唯一合理的做法,而Xen構思的畢業作品,正是提出一個具啟迪性的方式,教授大家用簡單的升級再造技巧,把舊衣改造成自己用得上的物品。

尊重傳統,就是環保

在社交媒體有追蹤一些環保生活的KOL,有時令人難免以為崇尚綠色生活,是需要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方可以吃有機、買昂貴的綠色產品。當然,如果你有相當的經濟能力,以金錢換取對環境友善的消費選擇,並不為過。但如果想過綠色生活,而不想每個習慣都與消費掛鉤的話,學習傳統的生活智慧,是一個不錯的起步點——從日本零廢達人IG「Zero Waste Japan」可學會這一點。

Zero Waste Japan 的專頁主持 Ran ,是一位日裔家庭主婦,每日在 Instagram 分享她的零廢生活智慧。她沒有掏荷包來尋找有利於環境的生活方式,反而從日本傳統智慧當中學習。她的環保生活秘訣,很多是我們爺爺嫲嫲那個時代已是家傳戶曉的,到了現今世代,我們學懂了新科技,卻遺忘了這些生活智慧。追看 Ran 的 IG,就像重新跟老一輩智者,學習與大自然共存之道一樣。

從她的IG學會的知識,一頁難盡。但還是很想盡量分享一些非常實用的貼士:

以慈悲的心包容

隨着年齡增長,如果沒有修行,嘗試修正自己的身語意,到我們年老時,習氣會掌握了我們身語意的運作。家有老人,看得清楚老人的習氣,因而提醒自己,趁自己還有一點清明,要多修習,減少自身的習氣。家裏的老人是正念的鐘聲,提醒我們修行的重要。

煮好晚餐,布置好餐枱,老人坐下,皺眉,說:「這麼多油……」、「煮這麼多菜,浪費……」老人的不歡喜,就像在白紙上沾上黑墨,一點黑墨逐漸化開,淹沒了紙的白色。這個「家庭煮婦」在熱騰騰的廚房裏滿頭大汗地烹調,嘗試煮新菜式,希望給家人新鮮感……可惜一切的心思,都在化開的黑墨中淹沒。老人看到他不喜歡的,就看不到這晚餐的亮點了。整個晚餐,老人的不歡喜,就像烏雲籠罩着整個飯廳。

對人的行為總是抱着好奇,因而會看着老人的情緒轉化,想想老人強烈的以偏概全是如何形成的。看到的是老人數十年來的習氣,這個偏的力量越來越強,一點黑墨足以淹沒所有的白。

為什麼要學佛?

問︰請問學佛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成佛是否代表至高無上的境界?

答:的確,成佛是至高無上的境界,佛是最圓滿的覺者,具足無限的智慧與慈悲。然而,至高無上的境界不是成佛的目的,成佛的目的是奉獻,佛能以百分百的正能量去奉獻,以現在人的話語是散發正能量,以最極的慈悲、最高的智慧,奉獻能力,幫助他人,而不是一般人以貪念盲目追求所謂至高無上的境界。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成佛,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近來說是提升生命的質素,學佛的慈悲;慈能予樂,給人歡喜與希望,悲能拔苦,以體諒包容助人紓減困苦。學佛的智慧,是在生命歷程中提升生活智慧,認識生命,培養良好的心態,放下私欲,在無私奉獻的精神下,活出舒暢自在的和樂人生。 

頤和園CEO 細說耆情

「我不想入老人院,那裏黑黑沉沉、空間狹窄,
    又有『老人𡃴』,職員很惡的,入去住就是等死。」
    一位八十多歲的獨居婆婆滿腹牢騷地跟我說。
    她未婚,親友甚少往來,儘管體弱多病、行動不便,
    她還是堅持獨自生活,她曾入住私營安老院,但不出三個月便返回原屋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