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睿程 守護長者美和尊嚴

「忌求其 宜扮靚」,社企「RHYS 睿程」的宣傳單張上如此說,這是其創辦人姜葛蘭琴(姜太)的人生格言。對美的執着,重視人的尊嚴,促使姜太退休後創立公司,為長者、傷健人士及有需要人士製作衣物,宗旨是「一定要靚」,令穿着者歡喜、有尊嚴,不受奇異目光注視。睿程同時培訓基層婦女參與這項美的工程,以幫補家計;此外,亦會進行配對工作,把一些有心人的捐贈,與有經濟困難人士配對,讓他們可免費獲得所需的衣物。

長者都可以貪靚

走進位於荔枝角工廠大廈「RHYS 睿程」工作室,令人驚訝驚喜。原以為「為長者和有需要人士設計及縫製特別衣物」的公司,該是平實、樸素的。甫一進門,卻似進入了時裝店。室內擺設、燈光設計時尚,衣物美觀。那些西裝、古典小鳳仙裝的服飾,竟然是口水肩。有些女裝的口水肩,就如一件好看的披肩,大方得體。

姜太介紹,睿程工作室為長者設計的口水肩,除了選用防水物料,最重要的是「設計不似口水肩,而是似一件背心或披肩,給人第一眼的感覺是 ──『好靚喎』!」

每天進食時 你有想過這些嗎?

講起飲食議題,普羅大眾都以食物的色、香、味是否大件夾抵食為主軸,或標榜食肆的環境、氣氛等;較專業的會以營養、健康、食材好壞、烹調方式等作出討論;也有從食物生產層次去研究,探討素食及肉食的利害及對環境的影響、食物來源地、種植方法,或者從環保角度出發,如食品包裝等,加以談論及探討。

除上述客觀因素以外,筆者希望從心靈的角度,去探討食物更深層的意義:

 

帶着覺知去飲食

第一次學習禪食,是在初階禪修活動中,導師給每人派發一粒提子乾。記得活動尚未開始,鄰座的參加者已把提子乾吞進肚子裏去了;導師在開始時,首先強調整個過程必須要盡量專注及緩慢進行;我們先以視覺、嗅覺及觸覺去欣賞提子乾的模樣及香味,繼而有意識的慢慢把它送進口中,感受提子乾充份注滿津液的整個過程,由皺摺的乾粒轉為飽滿的波波球,在嘴裏等待薄薄的皮爆裂,以至汁液溶化,慢慢吞下甜美濕潤的小提子,再感覺口中的餘韻。整個過程用了超過十分鐘去細心體會。

修心是買一送二的大優惠!

開始每天重複思維、串習修心時,可能覺得辛苦,卻成效不彰。然而,只要繼續堅持下去,日子有功,便會慢慢形成新的思想模式,取代舊有的陋習。

不僅如此,在訓練自心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思想會越來越了解,減少不知道自己想怎樣、需要什麼,或者不察覺自己生起了煩惱、犯了錯等情況;而且對自心的掌控力會越來越高,不會像以往般,明明希望生起某種善念、培養某種心靈素質,卻控制不了自己的思想,總是被煩惱牽着走……因此,修心是「買一送二」的大優惠!

在許多佛經中經常看到,弟子們聽過佛陀的開示後,有些當下證悟,有些生起覺受。這些情況似乎不可思議,但其實並非神話。任何人的心經過訓練之後,都會具有這種「堪能性」(可塑性),聽聞任何法義,馬上就能產生深切的感受,迅速將之轉化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並能實踐出來。

大乘小乘

有一位初學佛的朋友問我,曾經聽人說過學佛有分大乘和小乘,其實是什麼意思?因為他學佛經驗尚淺,所以我盡量不用艱深的詞彙去解釋,只是簡單地說大乘就像大輪船,小乘就像獨木舟,同樣都是交通工具,渡我們從此岸到彼岸;此岸是指我們現在感到有不少煩惱的地方,彼岸則是已經得到解脫之處。

乘坐獨木舟只能夠讓自己一個人過去,大輪船卻可以載同多些人一起前往,其實是代表了我們學佛時的發心。

從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有一次跟導演關本良一起舉辦《乘願再來九百年》電影觀賞會,觀賞電影後,導演跟大家分享拍攝過程的經驗和感受,最後在問答環節時,有一位觀眾詢問導演,拍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有否打算繼續深入「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地拍下去?

關導演本身不是佛教徒,完全不明白那位觀眾的問題,於是請我代答。我說導演開的是地鐵,屬於方便大眾的集體運輸,而那位觀眾說的,卻是專線小巴,只方便一部分人乘搭。

寒冬送暖

2020年的大除夕,是香港近年最冷的一夜,氣溫只得攝氏七度。我們的洗衣工場累積了一些客人放棄取回的衣物,於是我們選出厚衣,分門別類,連同香港社區協會職員及一眾熱心市民,把禦寒衣物、口罩及熱粥、糖水等,分派給深水埗區的露宿者,在限聚令下,在冷清的街頭送上溫暖。

有位露宿者聽到派寒衣,連忙衝過來問有沒有厚褸可立刻穿着。他的手冷得發抖,有熱粥都不及吃,我們馬上替他穿上大褸,看他開心地笑,我們也頓時感到溫暖。

另外,有位瑟縮在被窩中的露宿者,聽到我們派寒衣,立即探頭出來查問。由於他沒有厚衫,只好整晚躲在被窩中,不能行走,連吃飯也有困難。

今次統籌活動的東哥,做了三十年社工,每晚工作走訪油尖旺、深水埗區的露宿者至深夜三點,看他們的需要及送上飯餐,並與他們成為好朋友。他說:「今年的露宿者比以住的多,不少是在疫情封關後不能往返內地住所的朋友,九成是男性。現場所見女露宿者也為數不少,當中五成是有工作的。」

香港佛教雜誌

二十世紀初,香港已是遠東的繁榮商埠,市政建設及資訊流通,既先進又便利,任何人士都可在本地發表及出版刊物。加上清末民初時期,研習西學已成風氣,不少有識之士,自設學社或出版刊物,宣揚文化。同樣,本地佛教人士,也嘗試編輯定期刊物,藉文字弘法之餘,亦可作持續的活動宣傳。

約於1917年,最先有書畫家潘達微、王秋湄等人創辦《歲寒》畫報,後來改名《天荒》,本屬國畫及詩詞集,因兩人先後皈依佛門,加上生平飽經世變,志求出世,想以畫作方式宣揚佛法,將作品在畫報發表,可說是香港首份偏向佛教意味的期刊。1927年,有陳靜濤居士發起發行《佛學日報》,以報章專頁形式,一方面專載佛學,另一方面設置專欄,邀請學者發表佛學研究心得,而潘達微、朱恨生、賴際熙太史亦曾撰文發表,是所知本地最早之佛教期刊。後以稿源不繼,出版幾期後便結束。另外,大嶼山寶蓮禪寺,自紀修和尚來山擔任方丈,開創十分叢林,積極擴展寺務,任內更編輯發行《佛事報》,或因山高地遠,流通不便,是以知者甚少。以上三項,均是香港現代佛教期刊之濫觴,可惜受人力及財務關係,往往難以長久持續。加上後來再受戰事影響,兵荒馬亂,至今已無刊本存世,極為可惜,僅靠當時的剪報略知出版情況。

救髮要得法

正所謂「三千煩惱絲」,經常有人因掉髮較多、頭髮稀疏、髮質幼弱或髮線後移而煩惱。有人自行嘗試各種偏方,但效果未如理想,為什麼呢?

原來同樣是頭髮減少的問題,每個案例背後都可能有不同的成因和病機!如果不分辨清楚,藥石亂投,自然是有害無益。以下談談常見的成因:

先天遺傳:這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父母或家族親人頭髮稀疏,脫髮的機會就較大了。男士又比女士易見。中醫認為先天屬腎,腎「其華在髮」,適當補腎會有些效果。

壓力和情緒:持續精神緊張、過度壓力,或突然的情緒打擊,往住會導致脫髮。例如斑禿,即俗稱鬼剃頭,就通常因為壓力大、休息不足所誘發。這類人士常有頭皮血絡鬱滯,所以可以每天切薑片塗擦脫髮的地方,也可以適當按摩頭皮和頸肩,一來改善毛囊供血,二來紓緩繃緊壓力。

奶不一定出自牛

魚蛋無魚、蛋撻無蛋、OT無人工,是常識吧!豬紅大部分都是地渠水、有機牛乳來自奶粉、罐裝咖啡無咖啡,更奇怪的事都不再奇怪。

十多年前我到國內實習時,一群師兄姐說笑:「牧場有多大?居然可以供應這麼多奶,究竟我們在吃什麼東東?未來又會有什麼怪病?」在這幾十年間,關於牛乳的臨床報告,由非常正面,漸漸地變得越來越負面,究竟是牛的問題?添加品的問題?還是不名的問題?化學品、人工合成味道,大偽似真。終日活在謊言中,就會漸漸麻木,有時分不出真假、有時明知真假都不去理會,每一個習慣都是人生縮影。

Quality of life影響奶的質素

用食品標籤估計食品質素是好方法,但我們中醫還會從另一角度去觀察奶質。

「雖曰牛羊乳,然亦不出乎陰陽之造化耳。……人乳無定性。其人和平,飲食沖淡,其乳必平;其人暴躁,飲酒食辛,或有火病,其乳必熱。」

由痛恨到擁抱

陳先生是一位商人,早出晚歸,與太太結婚後生了一個兒子,現時八歲。陳太太和丈夫結婚後,常因小事爭吵,新婚生活彼此感到不適應。

第一次面談,陳太太哭着說:「我們越來越少溝通,他對我毫不關心,常常忙於工作。最近,我懷疑他和另一女士有關係。」

輔導員問道:「你如何得知丈夫有第三者?」陳太太說:「他和一位女士外出,我檢查他的電話時,發現他們有親密的對話。我質問他,他不理會我,還跟我說,如果我再吵,他會和我離婚!」

陳太太和丈夫為此爭執過很多次。一天,陳太太拿着𠝹刀跟蹤丈夫,當時丈夫和他工作上一位客人及一位女士正在餐廳午膳,陳太太不假思索,即拿着𠝹刀衝上前,幸好當時沒人受傷。最後陳太太被送往醫院的精神科,並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輔導員除了協助陳太太康復外,也幫助陳先生明白太太的病情。由於太太性格較敏感,他也盡量抽時間回家陪伴,外出見客時也會告訴她,避免她胡思亂想。

布 施

布施是六度波羅蜜之首,為學佛者在修行大乘佛法時的必修課程,可以長養慈悲心,減少自我的執着,降伏慳吝。不少人都會以為布施就等於捐獻金錢,但其實除了廣為人知的財布施之外,尚有法布施和無畏施兩種。有些人會覺得布施好像很困難,但其實只是向側身而過並剛好四目交接的陌生人微笑點頭,就已經是最簡單使眾生得到安心的無畏施。

有一位成績很好的美國大學生,在他畢業致詞時,說出中學時候的一段往事:他因為個子長得矮小,在學校經常遭受同學欺凌,又交不到朋友,令他認為世界上沒有好人,人生也沒有意義,結果某一天感到萬念俱灰,決定要跳樓了結自己的生命。

在他步向天台的途中,迎面遇見一位陌生人向着他微笑點頭問好,當下這個笑容十分親切,突然讓他覺得人生還是有希望的,於是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決定要重新生活,而且努力學習。他分享這段往事的目的,是希望其他遇上困難的人,千萬不要輕易放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