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由你決定
在同一時間內,我們可追求而又能得到的,實在有限。例如你乘飛機去英國,就不能同時坐火車去北京;你瘋狂掙錢,就難免疏忽了陪家人的時間;你選擇了情人,就自然失去丈夫或妻子。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這在西方經濟學上叫機會成本,客觀來說是一種交換,實際上就是因果。但偏偏很多人,做的時候不理前因,受的時候卻不想要這樣的後果。
有位老人家常流淚自責,訴說如果自己不是那麼自私放縱,丈夫的一生,特別是最後幾年的歲月,就不會那麼孤單寂寞,甚至淒涼。
所謂佳偶怨偶,未到最後一刻不能定論。像那位老太,本來很幸福美滿,丈夫經營生意,既體貼又顧家,不知羡煞多少旁人,但她就是不知足。年輕時恃着丈夫窮追了自己好幾年,心想對方不能沒了自己,心理上就以此為要脅,只顧消遣吃喝玩樂,丈夫每勸告,就鬧着要離婚,丈夫很愛子女,唯有息事寧人。到年紀大了,就只顧和友人結伴外遊散心,卻從不歡迎丈夫同行。老伴退休了,她在家總是一言不發,連飯也不願陪吃一餐,對着他終日冷口冷臉,如果開口就只是罵。老伴很無奈,被罵時就靜靜躲到一角,或者她在家時自己就外出。
生死兩相安
2007年是我從事攝影行業的第三十年,當時除了舉辦攝影展覽和出版攝影集外,還舉辦了一個慈善音樂會,為「善寧會」製作《 生死兩相安 》 圖文集籌款。目的是要令到面對生離死別的人,看後能夠多一點釋懷,多一點心安,協助他們舒緩別離的哀傷。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離不開成、住、 壞、空,包括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在內。死亡是每人都必須面對的,但很多人選擇逃避。因為這個禁忌,令到去者往往帶着遺憾,生者也背負着不安。
「生離死別,不論多強的人,都會變得軟弱!沒有比面對生死更無助!」這是推動臨終關懷的「善寧會」多年的體驗。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無可避免地,必須面對人生終結及別離。如何能夠做到生死兩相安?
書中邀請了各界社會知名人士、經歷至親生死者一同分享寶貴的生死經驗,啟示可行的相安方法,畢竟真實的體驗,必定勝過理論的空談。同時我把自己拍攝的照片,穿梭每段故事之中,但願能夠啟發每一個人,不需要等到人生終結而感到最失落的時候,已經預先抱着正面的態度,為人生終結及別離作好準備,有助舒緩真正面對別離時的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