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無形
「大師,我見到有些出家人,樣子打扮和言行舉止都勉勉強強,
對佛的認識更是一般。」俗家弟子說。
「聖嚴法師說,出家先宜學和樣,先把出家人的樣子學好,之後才做真和尚。」大師說。
俗家弟子不明白,問:「那不就是裝出來?」
大師說:「對啊!是裝出來的。」
「怎可以是裝出來的,那不就是假嗎?」俗家弟子十分意外的說。
大師解釋:「開始時一定得裝,裝得勉強,
不過,裝一次、裝兩次、裝下去,不只像樣,而且裝着裝着就習慣了。」
所謂的裝,是學習;像中小學生上學要穿校服、守校規和做功課般,
執屋 整頓人生
近年來「斷捨離」三字,相信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但是在物質富裕的香港,這邊廂「斷捨」完舊物,另邊廂不知何故,又囤積了一大堆東西回來,沒完沒了。相信不少人都會對這個「輪迴」感到氣餒。到底執屋應該從何做起?外國人有 Netflix 掀起的 Kon Mari 熱潮,而香港則有整理雜物諮詢師阿橙。最近阿橙剛推出了新書《執屋》,或者能夠給大家一些啟迪。
素來都知道阿橙上門替人「執屋」。她的執屋,不是用家務助理的工作方式,只求把家居和雜物整理得頭頭是道。曾經在家品店碰見阿橙,跟客戶一起購買收納箱,得知她會在整個過程中,陪着客戶學習取捨雜物和收納。她說,執屋是學習運用空間和時間等有限資源,做對自己最好的事。
阿橙指新書有五十個執屋貼士。「主要是希望令大家可以改變心態開動執屋,以及如何放開對物品的執着。」能夠就如何堅決整頓生活空間提供實用貼士,全因為阿橙亦是過來人。她在書中亦有記載自己告別近三十樣重要物品時的掙扎。阿橙坦言起初也沒有動力執屋,擺出百般藉口拖延。
一起尋找人生新乳酪
每次事業碰到挑戰,都想起《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是 Dr. Spencer Johnson 第一本書,寫於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
內容很簡單,其實就是跟隨客觀環境而作出改變。像冰河世紀來臨一樣,當時很多生物不改變、不遷徙,結果就絕種了。所以作者強調要時常提高警覺,不要死懼怕改變、不坐以待斃,想像美好的將來,就有勇氣向陌生的地點出發,去尋找新乳酪。
內容很有道理,看了幾次,總覺得缺了些東西。到了2003年讀了作者的第二本書《禮物》(The Present)。作者的心路歷程慢慢有所改變,漸趨成熟,我也開始明白了。
智斷煩惱
一個人常常煩煩惱惱與貪嗔癡相應,智慧就不可能開,所以要透過修善、聽經聞法,學習以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積極地修布施、持戒法,才有辦法降伏煩惱。
煩惱又稱為結使,「結」就是心打結了,糾結在一起沒有辦法打開。面對境界時,心就糾結在那裏,沒辦法自在、沒辦法超越。所以「結」有困擾的意思;「使」是說它會驅使我們行動。煩惱有很大的力量,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反應到我們的行動來,反應到我們的語言來,它有強大的推動力,驅使我們去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