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傳統,就是環保

在社交媒體有追蹤一些環保生活的KOL,有時令人難免以為崇尚綠色生活,是需要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方可以吃有機、買昂貴的綠色產品。當然,如果你有相當的經濟能力,以金錢換取對環境友善的消費選擇,並不為過。但如果想過綠色生活,而不想每個習慣都與消費掛鉤的話,學習傳統的生活智慧,是一個不錯的起步點——從日本零廢達人IG「Zero Waste Japan」可學會這一點。

Zero Waste Japan 的專頁主持 Ran ,是一位日裔家庭主婦,每日在 Instagram 分享她的零廢生活智慧。她沒有掏荷包來尋找有利於環境的生活方式,反而從日本傳統智慧當中學習。她的環保生活秘訣,很多是我們爺爺嫲嫲那個時代已是家傳戶曉的,到了現今世代,我們學懂了新科技,卻遺忘了這些生活智慧。追看 Ran 的 IG,就像重新跟老一輩智者,學習與大自然共存之道一樣。

從她的IG學會的知識,一頁難盡。但還是很想盡量分享一些非常實用的貼士:

以慈悲的心包容

隨着年齡增長,如果沒有修行,嘗試修正自己的身語意,到我們年老時,習氣會掌握了我們身語意的運作。家有老人,看得清楚老人的習氣,因而提醒自己,趁自己還有一點清明,要多修習,減少自身的習氣。家裏的老人是正念的鐘聲,提醒我們修行的重要。

煮好晚餐,布置好餐枱,老人坐下,皺眉,說:「這麼多油……」、「煮這麼多菜,浪費……」老人的不歡喜,就像在白紙上沾上黑墨,一點黑墨逐漸化開,淹沒了紙的白色。這個「家庭煮婦」在熱騰騰的廚房裏滿頭大汗地烹調,嘗試煮新菜式,希望給家人新鮮感……可惜一切的心思,都在化開的黑墨中淹沒。老人看到他不喜歡的,就看不到這晚餐的亮點了。整個晚餐,老人的不歡喜,就像烏雲籠罩着整個飯廳。

對人的行為總是抱着好奇,因而會看着老人的情緒轉化,想想老人強烈的以偏概全是如何形成的。看到的是老人數十年來的習氣,這個偏的力量越來越強,一點黑墨足以淹沒所有的白。

為什麼要學佛?

問︰請問學佛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成佛是否代表至高無上的境界?

答:的確,成佛是至高無上的境界,佛是最圓滿的覺者,具足無限的智慧與慈悲。然而,至高無上的境界不是成佛的目的,成佛的目的是奉獻,佛能以百分百的正能量去奉獻,以現在人的話語是散發正能量,以最極的慈悲、最高的智慧,奉獻能力,幫助他人,而不是一般人以貪念盲目追求所謂至高無上的境界。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成佛,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近來說是提升生命的質素,學佛的慈悲;慈能予樂,給人歡喜與希望,悲能拔苦,以體諒包容助人紓減困苦。學佛的智慧,是在生命歷程中提升生活智慧,認識生命,培養良好的心態,放下私欲,在無私奉獻的精神下,活出舒暢自在的和樂人生。 

頤和園CEO 細說耆情

「我不想入老人院,那裏黑黑沉沉、空間狹窄,
    又有『老人𡃴』,職員很惡的,入去住就是等死。」
    一位八十多歲的獨居婆婆滿腹牢騷地跟我說。
    她未婚,親友甚少往來,儘管體弱多病、行動不便,
    她還是堅持獨自生活,她曾入住私營安老院,但不出三個月便返回原屋居住。

 

秋冬暖炒營養滿分

一到冬天,大家自然想吃些溫熱的食物,營養師Arlene就以當季食材,做一個充滿營養的小炒。她先將食材切成幼粒,因為這樣能加快烹調時間,減少營養流失。Arlene避免坊間習慣的熱鑊,反而把較難熟的甘筍和木耳與油一起放到鍋中加熱,最後才加入易熟材料快炒兩分鐘。只是一個習慣的轉變,卻把大部分的營養留住,還不趕快試試!

馬蹄木耳百合甘筍炒蘆筍

材料:
馬蹄 6 粒
木耳 半杯
百合 1 顆
甘筍 半條
蘆筍 3 條
調味料:
黑芝麻油 1 湯匙
喜瑪拉雅山鹽 半茶匙
豉油 1 茶匙
水 3 湯匙
 

疫症下的平安

2020年是考驗小金的一年,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肆虐,面對這個陌生的病毒,人們所知道的仍然有限。小金亦是在這個艱難時期前來輔導,她因疫情而要在家工作,而輔導員亦只能與她在視像會面中進行面談。

小金發現自己在這段期間,比平常更容易出現疲倦、生氣和擔憂的徵狀,生活每天都有種強烈的恐懼,特別在看新聞的時候,當聽到附近甚至自己大廈出現確診個案的時候,那種無處不在的窒息感,尤其強烈。

從疫情開始到現在,小金認為自己及香港人已經一起經歷了許多艱難時刻。由一開始搶購口罩、防疫物資,以至超級市場的日用品,令大家的日常生活,變得如臨大敵。這些外在條件固然帶來很多煩惱,小金的內在,亦受到很大的影響,除了每天有種「我可能也會不小心被感染」的念頭出現外,更多的時候,小金面對的是「隨時失業」的危機,她非常擔心自己會失去穩定的收入,原因是她才剛開始供樓。此外,天天在家工作的模式,也是無可奈何的方法,在沒有固定工時的規律下,倒令她的工作量大增,日以繼夜地工作。

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近一年,造成無數人健康受損甚至死亡,
而伴隨的是人們的心理問題,社會隔離、對疾病傳播的恐懼、
收入和就業損失等導致的焦慮。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今年二至七月向過萬名市民調查的結果顯示,有 73.7% 受訪者表示出現抑鬱症症狀。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的診所,在這段期間增加了因新冠疫情引發的焦慮和抑鬱患者求診。鄭醫生表示,免疫系統很受情緒影響,在疫情蔓延期間,為了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最重要是定和安心,有了這樣的能力就能過濾,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應該做。」

根據世衛組織一項調查顯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 93% 國家的關鍵心理健康服務出現中斷或停止,而這期間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需求大幅增長。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呼籲各國加強關注精神衛生:「我們已經看到 COVID-19 對人們精神健康的影響,而這僅僅是個開始。除非我們現在就做出嚴肅承諾,加大對精神衛生的投資,否則將產生深遠的健康、社會和經濟後果。 」

最慳錢的補身方法

長期偏嗜濃味的其中一個弊端:「五味太過傷五臟。」濃的相反便是淡,古今許多醫家,都推崇和主張「淡食」,即是飲食清淡。

提起飲食清淡,有些人便以為是餐餐食粥水,又寡又齋,單調枯燥,無啖好食,因此望而生畏,抗拒卻步。在「民以食為天」的華人世界裏,實在難以推廣。

飲食清淡真是那麼可怕嗎?現代人飲食傾向「肥甘厚味」,「淡食」大概是其相反,就是少肥少油、少糖少鹽、不加味精、味道輕清不濃。換言之,淡食是可以和「食物種類多元化」並存,也可以同時富含足夠營養,更可以同時是美味的,當然前提是懂得帶出和欣賞食材本身的天然鮮味吧。食得其法,淡食可以是豐富、健康又滋味呢!

 

淡食多能補

淡食除了能避免「肥甘厚味」的弊端,還有什麼好處呢?

歷代不少醫家都認為,淡食可以補身,例如龔居中《痰火點雪》:

女性可否跟男法師握手?

問:女性在家人可否跟男性法師握手?如何分別真假法師?怎樣分別道場的真偽?

 

答:既然稱為在家人,應是佛教徒,佛教徒不論性別,也應向法師合十為禮。法師就是法師,沒有真偽,偽裝冒充的人是騙子不是法師。道場就是道場,是修道弘法的地方,是一個宗教場所,沒有所謂真偽。欺騙人的地方是騙局,不能稱為道場。所以學佛人要多親近善知識,多聽經聞法,以佛法的智慧明辨是非,建議你應到道場報讀佛學初階課程,有系統地認識佛教的教義、思想、特色、修持法門與方法,你的問題自然得到圓滿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