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落天地間

小和尚負責打掃禪院的院子。

院子有幾株大樹,秋風吹起,每天院子都落下很多黃葉。

小和尚挺勤快,每天早上都把院子打掃得乾乾淨淨。

但黃葉還是不斷落下。

小和尚想了一個辦法,他爬到樹上,用力地把樹枝搖動,把黃葉搖下來。

禪師見到,嚇了一跳,問︰「你爬上樹去幹什麼?」

小和尚說:「師父,我每天掃這些落葉,總是掃不完,今天掃完明天又落滿地。我想預先把落葉搖下來,第二天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葉子要掃了。」

禪師笑了,說:「風吹葉落,不管你現在怎樣搖,明天還是有葉子落下來的。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今天的葉子今天掃便可以了。」

小和尚爬下樹來,說:「掃了又落,落了又掃,那不是白做功夫嗎?」

禪師道:「日子天天過,功夫天天做。掃地不只是掃地,更重要的是掃心地,你好好地參一下吧。」

 

語重心長。

豐富自己 分享自己

佛、菩薩,都來自梵文,佛(buddha)是指覺悟的人。佛有三個內涵:第一,他是完全覺悟的人;第二,他想幫助每一個人達到覺悟的境界,因為他知道這條路可以讓人得到解脫;第三,覺行圓滿,自覺覺他都得到圓滿,就是佛。

菩提薩埵(bodhisattva),簡稱為菩薩,菩提(bodhi)是覺悟的意思,薩埵(sattva)是有情,指有心意識的眾生。菩薩是一個想要覺悟的人,佛是已經覺悟的人;菩薩是學生,佛是老師,學生就依着老師的道路在前行。菩薩的第二件事也是想要幫助每一個人覺悟,如果這兩件事(自己覺悟、也幫助別人覺悟)都圓滿了,他就成為佛。

世間每個人的存在都是菩薩,如果我們可以從這個人身上學到什麼,他的存在就是一種示現,只是我們找不找得到啟發自己的因緣,或是我們夠不夠謙虛。可是往往我們把佛和菩薩神格化了,因此不敢承認自己是菩薩,那等於否定每個人的德行。比如說觀世音菩薩,他的慈悲像水一樣,只要有人需要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他就會來到你的前面,所以說觀世音菩薩是尋聲救苦,只要有人稱念他的名號,他就感應到了。那你說菩薩在哪裏,菩薩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王心心 慈音婉唱

南管音樂,是台灣土地上最古老的樂種之一,秉承唐大曲遺規,古樸中帶着極簡的風格,以其悠遠繾綣的曲調著稱。寶島之北,有位佳人,從彼岸的泉州踏歌而來,用清麗婉轉的聲音唱出人間百味,撫慰心靈。她是天生歌者,是水畔幽蘭,且讓我們跟隨著名南管大師王心心的腳步,一同傾聽她的愛與失落,她的慈悲喜捨。

 

愛是這樣嚴

我總是這樣的告訴兒子:「不要去羨慕別人的母親,你生於姓嚴的家庭、有一位姓嚴的母親,自然會受到最嚴厲的管教,你要規行矩步、潔身自愛。若你行差踏錯,就不要怪我沒手下留情打你。」這一番教導孩子的豪情壯語,在我與嚴太太輔導過程中,不斷重覆,聽得我身為人兒子的,也感到膽戰心驚。

最初嚴太太到中心尋求佛法輔導,是要處理她與父親的關係,她父親早幾個月前離世,舉家哀悼,唯身為大家姐的她,自言沒有半點傷痛,一直指揮着家人,為父親籌辦喪事,直至父親順利安葬,眼淚也沒有流過半點。這個堅強的「大家姐」,卻因為兒子說了一句:「外公死後,你淚也沒流過一滴,還能如常生活,是不是冷血的!」這句話直插她的心房,她反指兒子指責母親不孝,當心天打雷劈,更一氣之下與兒子「冷戰」,氣憤難平,在朋友面前,數盡不肖子的頂撞,是十惡不赦,越想越氣之下,在輔導過程中,盡情向輔導員表達自己對兒子的不滿,希望輔導員「主持公道」。

疫情動人的愛

在疫情的影響下,有說我們都在經歷着集體創傷,若然又要面對照顧年長或多病的毛孩,甚至是毛孩離世,那我們豈不是傷上加傷嗎?還是仍能嚐到苦澀中的另一份滋味?

有一天,雪雪和我訴說她的愛犬小雪病重了,我問她有什麼可以幫忙。當時疫情嚴峻,加上我和雪雪素未謀面,我的內心充滿掙扎,我不敢主動提出去探望他們,心想雪雪會介意這樣的接觸吧。反而,她不好意思地問我,可否去獸醫診所探望小雪及陪伴小雪覆診?那時刻,她只是想我給予她及小雪一點鼓勵。一星期後,小雪便在家離世了,醫護上門為小雪做了安寧照顧,讓雪雪跟小雪好好道別。

現在,每當雪雪傷痛無助時,她也會回想起:因疫情關係,她多了時間陪伴小雪,一同享受久違了的日光,是如此珍貴;筆者的陪伴,是如此無畏;醫護給小雪提供的紓緩照顧,是如此無私。

「濤心,不要掛念我」 一位亡者家屬的分享

作為父母, 最錐心的事莫過於失去自己年幼的孩子。
白頭人送黑頭人,失去子女,如同失去自己的一部分,
甚至令未來的所有盼望都一一幻滅。
然而,當哀傷過去,
如何接受現實,並重新擁抱生活,
是每一位亡者家屬需要學習的課題。

林先生曾經是「在家離世」服務的申請者。一年前,他年僅兩歲半的女兒不幸去世,女兒生前曾患有罕見的肌肉萎縮症,被醫生告知未必可以度過兩歲。林先生與太太遂決定學習如何在家照顧女兒,更願意雙雙放下事業,把握與女兒最後的美好時光。在當得知這個情況後,范寧醫生上門做了仔細評估,並認為無論是「毋忘愛」還是照顧者本身,都非常適合去協助孩子做到在家離世。

「這是上好的普洱茶,小心燙嘴喔。」

活着和留下誰痛苦?

個案一:圈圈(化名)

約在四年前,一位信徒的小貓因為腹膜炎,在確診後不久便離世,但因為信徒一家和貓哥哥都十分疼愛這位小妹妹,所以「她」的生命雖然很短,但總是過得很舒適、很幸福,更在離世前可以皈依三寶,與佛法結了個善緣。

個案二:包包(化名)

三年前,一位小姐因為在寵物店購買了一隻小貓,取名為「包包」。翌日帶去檢查,便發現確診腹膜炎,獸醫指這小貓只剩三個月的生命。原來寵物店有承諾條款,如果寵物在出售後四十八小時內帶去獸醫處檢查,遇有腹膜炎等危疾,是可以退回寵物店,免費換另一隻寵物。但是包包主人認為自己遇上包包,也是深刻的緣分,所以希望好好的在這三個月裏照顧包包,給包包有限期的幸福。包包主人的朋友是我們的信徒,在介紹下,包包也成為了我的小貓徒弟。在包包去世後,包包主人從不知道佛教是什麼,繼而修讀「學佛入門班」,之後更皈依成為佛弟子。

石硤尾美荷樓 ── 包容的生活

前些日子,興緻勃勃地和媽媽一起去探訪一下她小時候居住的地方──石硤尾美荷樓。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為了解決災民長遠住屋問題,當局於1954年在石硤尾興建了第一批H型徙置大廈,其中的美荷樓現今已變成青年旅舍和生活展館。媽媽邊行邊回憶着並興奮地說:「這兒是我兒時住的地方,隔鄰那邊是公共廁所,爐灶就放在房子外面,所以要在屋外煮食。」「因為地方很小,屋內會加建閣樓用作睡覺,下面就放些簡單的家具;晚飯後,幾戶人家會在屋外空地閒聊,數說瑣事。」一個只有百多呎的單位,已住上一家六口三代,相處融合;可能就是多了一份包容,少了一份埋怨!

媽媽邊參觀,邊想着她兒時的一些玩意:「那年代沒什麼玩具,更談不上什麼電腦遊戲機,幾家小孩放學後,便在屋外玩捲蓆、拋豆袋(小袋內放些米,把四至五個小豆袋拋高再接住)。」我也想起小時候玩的「掉手帕」、「狐狸小姐幾多點」等遊戲,用具不多,但創意無限。

生活雖然簡單艱苦,但左鄰右舍互相幫忙,洋溢着一片溫情。當媽看到一些展覽館相片,她興奮地說:「這位是我認識的,她住在我家附近。還有做跌打的、做豆腐的、編織籐器的……」

大題小做.好道場

道場不一定在寺院中。在日常生裏,我們的角色因緣變化,正好是一個讓我們體悟緣起、因緣和合的好道場